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人性本恶的事例(“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辩)

人性本恶的事例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在狮城新加坡举行。复旦大学对决台湾大学,辩题“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利用一节课,学生们看辩论会。
     然后让学生写一篇辩论稿:对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你的立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要求: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
     批阅之后,笔者发现班里学生基本上一半持有“人性本善”观点,另一半持有“人性本恶”观点。于是就将班里学生一分为二,进行了一场辩论,用时一节课,气氛热烈,论辩有据。
     下面是六位学生的辩论稿。

            “人性本善”——王艺润
大家好:
     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孟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性本善。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最需要的。”如果世界是恶的,那就不会有千百年来传承的“人之初,性本善”,更不会有现在过着和平安稳生活的我们。我方立场是:人性本善。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欲望和本能,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我们说人性本善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善的。
     人性本善,但我方并不否认人类社会存在恶行。我认为恶行的产生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没有人生来就会行恶,他一定是有所经历才会导致行恶这一后果。对方辩友可能会提出质疑:有许多犯罪行为并不是从外界接受的,而是人的自然属性——欲望驱使人们坠入行恶的深渊。我曾听过一则故事:一人问拾粪老头,你最梦想的事是什么?老人的答案令人大跌眼镜: “要是这条大街每天有拾不完的粪该多好哇! ”这则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质疑:人的欲望往往是和身份相配的更高一层别的。要是这一老人享受到温暖舒适的住宅,美味精致的佳肴,有了权,有了钱,他的答案可能就大相径庭了。我方认为,有欲望导致的行恶是外部环境不断刺激的结果,不能说明人性本恶。
     虽然人性本善,但世界上各个国家还是会制定律法来约束国人。这是因为人性本善,但善心之下并不都能做善事。假设有这样一个情境:甲和乙两个人打架,这时丙出现,为了保护朋友甲,他杀死了乙。丙保护朋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个结果却并非善行。为了规范人们的善行,避免使善行变质,因此才会制定律法来约束人们。若对方辩友仍坚持人性本恶,那请你们回答:既然恶是人的本性,那人们行恶是因为本性所致,那制定法律有何用?
     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在于将恶夸张化,以偏概全,只关注恶行的表面,却忽视了恶行背后的实质原因。
     再一次阐明我方立场:人性本善。谢谢大家!
 
            “人性本恶”——王路恺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人性本恶,论述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从人类历史起源来看,人性本恶便能显现。原始人为争夺食物和居住地不惜同类相残,杀人常有发生。强者横行,弱者难以生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根源由此如恶种深埋人心,致使人性本恶的劣根性根深蒂固。
     第二、从个人成长初始来看,人从出生伊始,性本恶的特点充分暴露。有人说小孩子天真无邪,但若真没有邪念,为什么不满一岁的幼儿知道与人争抢食物和玩具?为什么大一点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地欺负年幼弱小的弟弟妹妹?为什么校园欺凌、考试作弊、违反校纪、辱骂师长父母的行为在初等年级甚至学龄前儿童身上屡屡发生,而且不在少数?可见,人自成长开端,其心智尚未开启,无知多于自觉,而在这种朦胧混沌的状态下暴露出的种种恶行便更能体现人性本恶。
     第三、人虽本性为恶,但后天之教化可使其向善向好。自原始社会起,人类学会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头脑充分开发后,懂得思考。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行为活动逐渐趋向自觉和目的性,进而能够更好维护个人权益,而不是出于野兽自然本性去觅食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拥有了更多智慧,人与人之间懂得相互制衡、相互妥协,继而走向和睦相处的局面,人类独有的文明也因此萌芽。法律制度、监狱、警察、教育无不是为社会服务的,这些后天教化能够抑制人性之恶,培育形成后天之善,从而更好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更好保障人类的集体利益。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自然界的恶劣条件决定人类社会自雏形开始便不可避免存在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局面。人性之恶作为人心之本也由此根植。但人类作为拥有高级智慧与文明的生物,与动物的明显区别在于人能正视本心,正视不足,寻人性本恶之源,从而加以改造、引导,使之符合客观社会和时代潮流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和谐大同。
     以上即为我方观点,谢谢。

           “人性本善”——葛雯昕
    谢谢主席,在场的各位,大家好!
    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这要从“本”来谈起,何为“本”?即人一出生便具有的天性。我方主张人性本善,我们相信人的萌芽是美好幸福的,善良光明的。
    首先我来解答对方辩友所说原始社会人吃人这所谓的“人性本恶”论。在原始社会,生存条件极其恶劣,食物匮乏,疾病侵蚀,猛兽威胁,衣不蔽体,这一切都不是我们处于海晏河清时代的现代人所想象的。所以那植根于原始人类心中的善良在自然的威胁下一点点泯灭了,并不意味着原始人“本”就是恶的。况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物进化理论的规律就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这是一种自然的法则,本身没有善恶之分。甚至夸张的说,如果在原始社会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在没有任何食物时没有人吃人,没有优胜劣汰,那很可能没有我们人类今天。我在这里并不是为列强侵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找借口,也不是在为杀人纵火犯开脱,只是希望对方辩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请不要求全责备,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古人的世界。那时的人类生来本善,但由于对“善”仍处于混沌认识状态,在自然的逼迫下,为了生存才会有我们所了解的所谓“恶”的事件。
    再者,抛开历史,谈谈现实,我们生逢盛世,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未停歇,这是恶。但归根到底,是少数国家领导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的错误决定,部分民众在领导人的错误鼓动下变得激进暴躁。当对金钱利益欲望无限膨胀,人们可能会滋生“恶”。我们无可否认,人是有欲望的,欲望本身无可厚非,但外界物质与精神的吸引可能会引起欲望的过度膨胀,进而滋生“恶”。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很多人秉持着善心,战争之下,有多少温暖动人的故事,有多少人对和平充满了渴望,又有多少人在极端条件下舍身忘我。人的本性是善的,因为时代的进步,我们个人对善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我们逐渐学会对利益的取舍,这绝不是因为原有的是“恶根”。
    我想在场的各位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之所以在这里坦诚布公的讨论善和恶,之所以有衡量善和恶的标准,是因为我们有一颗“善”心。回想一下,有多少人在争吵和打架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所谓的“幡然醒悟”是在静默沉思中产生的,是在对自身考量下孕育的,它是善的觉醒,因为善本来就在我们心中,不是外界的教育、压迫甚至制裁。
    最后我想说,请不要对人类失去信心。对方辩友认为人性本恶,那么我们就需要在人一生下来就其进行各种教育和约束,让他们生活在我们所构建的“善”的世界中,那么这样的做法就是“善”吗?我们还需时时刻刻担惊受怕,害怕他们不服从规矩,害怕他们“恶根”重生,这样防之又防,真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吗?请相信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美好的种子,有时不必约束,不必教育,他们自会开花结果,而我们所有的教育,是为了尽快让善种结出善花,而不是像对方辩友所说如防“洪水猛兽”一般防止“恶种”开花。
    谢谢。

           “性善固美,性恶为真”——潘纪开
    主持人、各位评委以及亲爱的对方辩友们大家好!言语的机锋常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很高兴能以辩会友,广识天下英豪。真理是愈辩愈明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为大家拨开错杂的表象迷雾,揭示人性本恶这一亘古未变的朴素真理。
    相信对方辩友与我们一样,讨论人性善恶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正的去拥抱善。既然如此,我们更应知道,只有承认人性本恶,才能更好地去追求真善美。荀子有言:“人性者,恶也;善者,为也”。承认人性本恶并不可耻,可怕的是那些明明已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人在掩耳盗铃,堂而皇之的诡辩人性本善。
     朋友们,人生而有欲,我们早已明了。当我们还是婴孩时,便已然知道啼哭唤乳;当我们仍不知世事的时候,便已经有所追求。诚然,欲望分善恶,但任何一种欲望无限制扩张后都可称之为恶。显然,我们的天性是希望自己的欲望不断被满足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无限扩张的本性,所以说人性本恶。试想,有人给你钱,假如这钱正当,你会选择拒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假如我们没有后天形成的道德,也没有法律的约束,这钱想必来的不净也无人会选择拒绝。因为,这是我们的天性啊。既然谈本,就请返本,莫让道德的表象迷了我们的双眼,从而迷失了真理。
    既然是本,便应不教就会,或者极易暴露出来。看看脱去道德束缚的世界吧,战争的年代是最有说服力的。对方辩友常说人有恻隐之心,可为何纳粹分子能惨无人道的屠杀无辜犹太平民?既然人有恻隐之心,那南京城中的三十万亡魂该向何人哭泣?看看不知道德的年岁吧,不谙世事的孩提是最有说服力的。五岁的男孩可将三岁的妹妹卖掉换取自行车,幼年的娃娃可以虐杀动物而大呼高兴。对方辩友们,请看看本吧,别纠结于后天形成的世界而忽视先天的真理了。敢问对方辩友能记住自己婴孩时期的事情吗?显然是不能吧。既然如此,您怎么可以说人之本性会在别人落水之时产生恻隐之心?请正视这个朴素而又充满说服力的事实,恻隐之心是因为后天教化形成的。
    对方辩友可曾听闻过狼孩,完全不受人类社会影响可谓本之极了吧?然而,在科学家刚刚将其带回人类社会时,它的表现却是对所有人充满了攻击性。它会无节制的寻找食物,就算吃不了也会把它储存起来。它的行为生动的体现了脱去道德束缚后的世界是无法抵御欲望的无限制扩张的。
    因为我们都向善,所以我们更应知人性之恶。因为我们都受过教育,所以我们才能抑恶扬善。为了追求真善美,我奉劝对方辩友早日弃暗投明,投入真理的怀抱。既知恶,方行善,切莫自欺欺人,以上感谢。

           “人性本善”——尤晓彤
    大家好!我方支持“人性本善”说。人性本善,就是说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出生之时,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就比如刚出生的一个小孩子,他的第一声啼哭不是为了想要为难甚至伤害别人,仅仅只是肺部刚接触空气、胸腔突然扩大后的一种反应。同时,此时由于他的认知极其有限,他还不能够懂得“善与恶”,但他潜意识里甚至本能上都不会行小恶之举,更谈不上大恶之行。但是,我方并不否认恶行的存在。相反,我方认为恶行的出现、产生是生活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恶是人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变异结果。我们都知道“融四岁,能让梨”和“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这两个孩童深谙孝悌之道,行善良之事,在于“本善”,到无可厚非的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氛围、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倘若,当时的社会并不再注重“礼仪”,这两个家庭也不再注重教化,也许,事情就应另当别论了吧。综上,人性本善,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所表现出来的善恶表象,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反驳反方:反方刚才提到“恶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扩张,而善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那么我想请问反方,如果不是人性本善,那为什么人会形成对善与恶的认识呢?正是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当部分人倒行逆施之时,人类社会才会发现这种与人类主流价值观不相符、甚至与之完全背离的一面叫恶。若人性本恶,当部分人做出善良之事时,人类社会就可能谴责这些人并用恶之手段将其铲除,长此以往,善还会保留到今日吗,况且反方同学上述所举事例,也只是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请您们不要以偏概全。假如我和对方辩友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但今天赛场相见,我们短兵相接,或许此刻我可能表现出些许恶意,但熟识我的老友会说我的本性是恶的吗?恶也是有条件的,请大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谢谢!

           “人性本恶”——陈赫
    大家好!我方支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第一,伟大的儒家学派战国代表人荀子,千年前就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同期的法家学派创始人韩非则主张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刑罚、法律体系来限制人类心中的恶念。再看伴随儒学兴起的佛教,以“清静之莲”“净化人心”冥冥之中支持者儒家人性本恶的观点。由此观之“人性本恶”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结晶。
    第二,“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普遍现象所反应的本质。今日的孙小果案想必都有触动到大家,死刑犯人逍遥法外二十年,这能全部怪罪起父母吗?而因此牵连出的19位相关政府人员不更好的印证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吗?从章莹颖美国被杀案到民航医生被患者家属割喉;从古代“五马分尸”之刑到二战纳粹集中营,无一不昭示着“人性本恶”是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所共有的。而若真如正方辩友所谓“人性本善”,我们又何须严刑峻法规范行为,维持秩序呢?又是怎样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致使如此多的杀人、放火、强奸行为呢?难道这是人性本善的结果吗?
    第三,我方主张人性本恶的观点,并非否定人性是不发展、不变化的。如果真是如此,那此时世界必是狼烟滚滚一片混乱。荀子在提出性恶论是即说了“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其主张以礼来弥补先天的恶。而秦国乃至整个古代中国都主张严刑峻法,所谓“以毒攻毒”以治性恶。而在今天人民素养提高,社会环境趋好,法仍严但惩罚却有所减轻。这是人性变化发展的结果,也推动力人性的发展。经济学中说的“边际量”也印证了通过后天的教育、经历可以引导人类“性本恶”的想法走向善,这不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吗?若如正方所说“人性本善”,而人是变化的,那最终世界可能成为由一个个充满恶意的“性本善”的人组成的世界,这无疑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失败。
    谢谢大家!
4 / 5 
 

人性本恶的事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