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文献】浅析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 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意识层次包括意识, 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观,在后期,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够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朝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和朝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又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种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后两个时期分别是潜伏期和两性期。
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同时也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创立了一条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其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许多概念和理论,如关于伊底、自我、超我的假设,关于儿童性欲、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对梦的象征以及对神经症和精神病人的解释,都是纯粹出于主观的臆想和纯粹的逻辑演绎,他甚至简单地运用神话传说来证实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没有事实为根据,也无从加以客观的验证。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他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他对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心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它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荣格认为,意识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别压抑的经验”。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理论中最大胆的、最神秘的、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是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趋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
阿德勒重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他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他承认个体的身体发展水平是影响精神发展的一种因素,这是因为机体的生理缺陷会使人形成自卑情结。遗传与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每个人都会创造性的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他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而个体心理发展的品质和这种需要时密切相关的,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
个体心理学降低了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性欲在人格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人格的发展持主动、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个体心理学也存在其局限性。首先,他把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作为当作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这使他的理论涂上了唯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其次,阿德勒虽然重视人格的统一整体性,但他忽略人格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把人简单地看成是由追求优越的单一动机驱使的个体;第三,阿德勒提出社会兴趣的概念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同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先天的合群利他的趋向,而不是当作人类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第四,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他所说的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根本没有触及社会的本质,因而未能说明心理疾病的真正的社会原因。

四、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的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在哈特曼看来,自我并不一定要在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就个体而言,能够在经验上存在于心理冲突之外的过程,诸如知觉、思维、记忆、言语、创造力的发展乃至各种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机能,并不是自我与本我内驱力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是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中发展的。
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指空间的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哈特曼的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都是围绕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展开的,包括自我的起源、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能量的中性化和自我的适应过程等。

五、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的生命循环把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而发展危机是他划分每个阶段的特征性标准。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配合本能发展的情况,对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也表现为“危机”的形式。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划分阶段是平行的,但是,论述上两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艾里克森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最后三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代表着他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基于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对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各种心理发展现象,进而进行较为合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心理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