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李陵投降匈奴了吗(历史上的李陵是否真的投降匈奴)

网友提问:

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优质回答:

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擅长骑射,仁爱谦让。

兵败投降

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率军攻击在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李陵、路博德均作为分兵辅助作战。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到浚稽山扎营,并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结果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

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以李陵之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说“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他不是真投降,肯定是假意投降以待时机”。武帝却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施以宫刑。

诛杀全族,断汉情

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此后,有汉使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诛族之仇,不共戴天。这样一来,就断了李陵对汉王朝的最后一丝念想。

娶妻生子,驻匈奴

此外,匈奴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派李陵的昔日好友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酒席间任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乐,陛下年少,由霍子孟、上官少叔辅政。”想用这些话使李陵动心,李陵沉默不语,又不经意地摸着头发说:“我已成匈奴人啦!”“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李陵在匈奴待了20多年,于公元前74年病死。在匈奴期间,他曾劝说苏武降匈奴,由此可见,他是打定主意留在匈奴了。

作家张承志对李陵曾评价道:“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一代名将,或许他的无奈,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去世后,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大缓和,被囚禁十九年的苏武等大汉使团成员,在李陵的帮助下也陆续回国。这时,大汉帝国掌握大权的人物是辅佐大臣霍光与上官桀。霍光与上官桀与李陵都是旧日好友,都很欣赏李陵的才能,于是便派李陵的同乡好友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劝他归国。

见到李陵后,任立政说:“少卿兄(李陵的字),现在时过境迁,李家的悲剧,我听后也十分悲痛。现在朝廷上下,都希望少卿兄能够返回中国,继续为汉室效力。少卿兄意下如何呢?”

李陵摇摇头说:“回中国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绝了任立政的请求。最后,李陵老死在异国他乡。

那么,李陵说的再次受辱是什么意思呢?他为什么不愿归汉呢?

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陵无颜见昔日的好友、部下。

李陵是很自负的人,当年如果不是过于自负,也不可能吹牛以五千步兵扫平匈奴。牛皮吹破后,李陵全军覆没,除了四百余人突围返回国内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战死沙场。然而,作为主将的李陵居然在最后关头选择投降,尽管他自己的说法是假投降,但谁信呢?如果回到国内,试想想,他要如何面对昔日的部下与战友,以他如此自负的性格,这不是再次“受辱”?

第二,李陵投降后,曾与汉军有过交锋

李陵这个人的品格,我觉得是不错的。在投降匈奴后,他并没有做很多对不起汉室的事,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征和三年(前90年),武帝派出三路人马进攻匈奴,其中一路是商丘成率领三万人马出西河。商丘成兵团深入匈奴后,没有找到匈奴人的影子,准备班师回国,此时匈奴大将与李陵率领三万骑兵跟踪追击。这是李陵投降匈奴后第一次与汉军在正面战场交锋,可能也是惟一的一次。两军在浚稽山相遇,大战九天九夜,双方都伤亡惨重,最后匈奴人引军北去。

如果说仅仅是投降,或许还能得到谅解,但李陵都参加与汉军的战争,倘若回国,大家可以想象,商丘成手下那三万战士,会怎样看待李陵呢?

因此,李陵最终没有回国,老死于匈奴。

其他网友回答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决定,汉朝的大军再一次出征。这次的主帅为李广利,共统领三万骑兵,他们从酒泉出发,任务是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此时在朝中担任侍中建章监,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是直接供皇帝指派的一个官员。大军已经出征了,汉武帝召见李陵,要他带兵为大军运送粮草,也就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过去领兵打仗,将士们的军功都是以杀敌数量多少来衡量的。做后勤保障工作就是敲边鼓的角色,很难立下大功。李陵的爷爷,飞将军李广,当年就是因带兵作战时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大军决战的机会,而在悲愤中自杀的。

到了孙子这一辈,也不知是祖辈的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的性格使然,李陵一看,皇上让自己去打仗,不是让他到前线去跃马杀敌,而是做大军的后勤支援?他不干了,他要争取一下,于是叩头请求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力可缚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军独当一面。”

对于争功之人,当皇帝后的自然喜欢。勇于争功意味着就能奋勇杀敌,是自动自觉的革命行动,不用扬鞭自奋蹄,大汉就需要这样的将领,于是汉武帝和颜悦色的问道:“你是耻于做下属吧!但是这一次发兵太多了,已经没有马匹拨给你了。”

只要能让自己独当一面就行,李陵一看,有门。既然皇帝松口了,别再谈什么条件了,于是爽快的答道:“不须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

看到这么奋勇争先的将领,看到这么急于立功的属下,汉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感动,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在中途接应李陵。

这个路博德是什么人物?他以前担任过伏波将军,后因犯法被剥夺了爵位,目前以戴罪之身担任强弩都尉,他此时据守居延泽的居延塞。虽然现在落魄了,但虎死雄威在。

现在皇帝诏令,让他给一个年轻后生做后援,他觉得很掉价。于是在接到皇帝的诏令后,便以推辞的口谕给皇上奏:“现在刚进秋季,不是开战的时机,臣希望等到来年春天,与他各率酒泉、张掖五千骑兵分别攻打东西浚稽山,必将获胜。”

汉武帝见到奏章非常生气。心说怎么地?要改变我拟定的作战方针?真是胆肥了。后来一琢磨,这个路博德上书,定受了李陵的指使。我没给李陵骑兵,他一看全是步兵,现在后悔了。那你当初何必夸这个海口?于是传诏路博德:“李陵夸下海口,‘要以少击众’,现在速带你部赶往西河,守住钩营的道路,阻击匈奴进犯。”

又传诏李陵:“应在九月发兵,应从险要的庶虏鄣出塞,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以观敌情,如无所见,则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将情况用快马回朝报告。你与路博德说了些什么?一并上书说清楚。”

无端的遭受怯战的怀疑,又得到皇帝的一顿训斥,李陵无奈之下,率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到目的地浚稽山扎营。将沿路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陈步乐快马回朝禀报。

李陵带兵出征,就要独当一面,好建功立业。他整天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但有句俗语不是说得好吗?人心不足蛇吞象,李陵就是这样。没敌人时盼敌人,来了敌人又怕敌人。这是为何?因为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他带的是五千步卒,遇到的却是三万多匈奴骑兵!这一口真是咬到了钢板上,两个馒头的胃口,让你去吃一筐馒头,看你怎么消化!

李陵于是决定,正式开始排兵布阵,军队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前排的士兵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摆开作战队形,并且下令:“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

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匈奴兵数千。

单于一看汉军作战这么勇猛,大吃一惊。心想,这块硬骨头一定要啃下来。于是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兵合一处,八万多骑兵一起围上来。汉军顿时吃不消了,向南边战边退,几天后又被困在一个山谷中。

李陵的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跑,然后投降了匈奴。他对单于泄露了汉军的军机:“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只有精兵打着黄白二色作旗帜,单于只需派精兵射杀旗手即可破阵了。”

单于知道了详情,大喜,命骑兵合力进攻,边打边喊:“李陵、韩延年快降!”

接着挡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处在山谷底,敌军居高临下,矢如雨下。汉军顽强抵抗,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丢弃战车而去。

当时,还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狭谷,单于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在险要处放下垒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进。

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把珍宝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鸟兽散,还可能有逃回去报告陛下的人。”

他令将士们每人拿上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边塞遮虏鄣会合。

李陵兵败之处,离边塞只有百余里,但是没有一只部队前来救援,就这样,孤军奋战了好几天,最后没有了箭矢,刀也卷刃了,最后力竭而降。

此时在朝中的文武百官,听说了西部战况,都在骂李陵。武帝以此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则说:“李陵在家孝敬老人,在军队与步卒同甘苦,具有报国之心。这次他只领了五千步兵,但遇到的是匈奴主力,朝廷军队顽强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而且以臣看来,他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后来使者从匈奴带回消息,说李陵在漠北,在帮着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汉武帝十分震怒,心说你投降就投降了,还要帮助敌人对付朝廷,在盛怒之下,将其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

而当初说了几句公道话的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此罪按律当斩。但司马迁为了父亲交待的完成史书的编辑工作,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就这样,一代伟大的史学家,失去了传宗接代的家伙式。

此后,有汉使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因孤立无援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

使者说:“陛下听说,你在为匈奴练兵。”

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

这个李绪本来是汉朝的塞外都尉,驻守奚侯城,匈奴来攻时,战败投降。

李陵一看,由于这个李绪,致使自己家族被诛杀,气愤不过。便派人刺杀了李绪。

李陵这才知道,汉武帝为何诛杀其全家,也刺杀了真正的罪魁祸首,但也于事无补,大汉他是回不去了。

结语:李陵扫北,遇到的这场遭遇战,应该说虽败犹荣。他带领的是步兵,本身军力就弱于骑兵,又是孤军深入,但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却杀敌一万余人,这个战绩已经很骄人了。

后来弹尽粮绝,体力不支才投降的。后人猜测是假投降,这个没有证据。但就是真投降,他已经为大汉倾尽全力了。

匈奴死伤那么多人,居然没有屠俘,这倒是让人佩服了。最主要的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崇拜强者的传统。否则,就是单于同意了,他手下的士兵也不干呀!看不把这些俘虏剁成肉酱才怪呢。

再看看我们的大汉朝廷,从汉武帝的祖爷爷刘邦开始,一个白登之围,走了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的后门才得以逃生,从此后,公主、美女、财物每年开始给匈奴进贡;到了他祖奶奶吕雉,又让冒顿单于意淫了一把,写信要娶年届六十的吕雉为妻,对于这种羞辱,吕后却不敢放个响屁,卑躬屈膝的写告饶信,奉送上年轻的女子和众多的财宝。

当皇帝皇后的可以向匈奴献媚求饶,而要求文臣武将以死尽忠。这种双重标准,肯定让人不爽。再说,汉武帝错听了传言,灭名将全家,致使飞将军李广血脉自此在中土绝种。

这是李广整个家族的悲哀,还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关于李陵的功过是非,只有人后人去评说了。

做为李陵,自此以后他是不能回到大汉本土了,同时他本身也不想再回去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其他网友回答

李陵降匈奴后,汉武帝杀了李陵家里人,李陵凉了心。想回汉也不敢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所认识的李陵是司马迁笔下的李陵,李陵本人到底如何还有待考证。但不可否认他是大汉朝最早投降匈奴的将领!其影响之恶劣实难尽述。但后世之人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一厢情愿的认为李陵是在弹尽粮绝的境况下,才迫不得已投降的,而汉武帝诛杀李陵全家的行为,更使一代名将受尽委屈,深陷匈奴。但在我看来,李陵降敌事件并非偶然,都是他咎由自取罢了~

一:司马迁笔下的李陵事件

东汉班固曾指责司马迁的《史记》为秽史,是背公死党之作。就目前看来,这应该使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骁勇善战,练有属于自己的特种部队,在汉武帝命李广利等人出塞攻打匈奴的时候,李陵主动请战,并宣称只需帅部下5000人就能够犁庭扫穴,汉武帝难以制止,又壮其威武,于是答应~

也是冤家路窄,只有5000步兵的李陵在浚稽山和匈奴单于狭路相逢,一番苦战之下的李陵退守山谷,面对敌军的重重围困,李陵曾发出:“兵败死矣;我不死,非壮士也”的感叹,但在全军覆没之后,他却孤身投降了匈奴。

收到消息的汉武帝非常生气,命人看守李陵的家属,然后在朝廷上展开讨论,探究李陵降敌之事是否可靠。素来钦佩李广的司马迁于是站出来,以李陵平时的言行举止推测李陵应该是假降。后来匈奴传来消息说李陵为匈奴人训练士卒,闻讯大怒的汉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司马迁也受此牵连,惨遭宫刑~

因为李陵案而惨遭池鱼之殃的司马迁难免心怀怨怼,所以在《史记》中我们随处可见,司马迁对大汉皇帝的冷嘲热讽,对皇权对面的人的热烈歌颂与赞扬。由此我们很难保证,在“李陵案”的记叙过程中司马迁没有感情用事(毕竟他也是该事件的受害者)

二:关于李陵降敌的几个疑点

汉昭帝继位之后曾派人深入匈奴招李陵回国,李陵以“大丈夫不可再辱”的借口严词拒绝~甚至还曾和同样羁旅匈奴的苏武把酒畅谈,倾述衷肠,表现自己的冤屈和愤恨。因此,后人对李陵同情备至。

但事实呢?

1、在李陵之前,除了原本就是出身匈奴的“卫律”因战败而降之外,汉朝大将无一人投降。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降敌的事实无可辩驳,所谓生死事小,失节事大。从春秋战国的热血时代走出来的大汉王朝,骨子里就流着尚武铁血的基因。他们好战而且善战,将军从来沙场死,哪有降敌而偷生的?

2、李陵出身将门,文韬武略皆是上上之选,战败而亡本是报效国家,酬答君王的最佳途径。汉朝律法规定“战败而降者,诛三族”。而如果以身殉国则能够得到朝廷的抚恤。但李陵却甘心冒着诛三族的风险投降,要说他不是贪生怕死我都有些怀疑。此外,同是被拘囚在匈奴的苏武,一介文弱书生,在面对单于的胁迫时尚且能够以死明志。甚至于后来在北海之上惨遭非人待遇,备尝艰辛,茹毛饮血却依旧不改初衷。李陵较之于苏武,高下立判~

3、倘若真如李陵所说,他是有所图谋才投降匈奴的,那么在李广利率军讨伐匈奴的时候,李陵为何又毛遂自荐帅三万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日而不愿停止,难道这是要为族人报仇不成?当年自己亲手将族人陷于险地而自己投降,而今要说是为族人报仇,岂不可笑?

4、匈奴野性难驯,能够角逐成功而为一国之君的都是一等一的狠角色,如果李陵果真和苏武透露过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话。那么抵抗汉军如此重大的事件又怎么可能交由李陵来负责呢?难道堂堂匈奴已经无人可用了吗?

三:千古艰难惟一死

我想在最初的时候李陵是抱着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的决心的,但千古艰难惟一死,李陵最后还是胆怯了,这就像当年怀着玉石俱焚的心态,前去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汪精卫一样,终究不敢面对人生最后的一程~

但李陵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司马迁的生花妙笔。时至今日的我们已经无法确切知道当年在浚稽山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一个背主降敌的将军成了忍辱负重的英雄。但是仔细考究他的言行举止,个人觉得,李陵变节几乎是无可置疑的,并不如书上所写的那样慷慨悲壮~司马迁最为李陵案的直接受害者,帮助李陵文过饰非也不无可能,毕竟维护李陵就是维护自己。

综上所述,在匈奴备受重用的李陵自然不可能再回归汉朝,而我们目前所接触的李陵不过是司马迁所希望我们看到的罢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