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彭城书院新址签约仪式2月22日圆满成功

彭城书院新址签约仪式2月22日圆满成功
222016年2月22日,时值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书院迎来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书院院长汉风先生代表彭城书院与全国创意产业领军企业上海圣博华康文化创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徐州负责人、徐州圣博平康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君先生签约成功,意味着漂泊九年的彭城书院尘埃落定,在接下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书院将驻足于徐州市解放路8号(原徐州老市政府大院)继续自己“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公益事业。
2007年5月1日,由作家、文化学者汉风先生发起,徐州以及全国多所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共同倡议的彭城书院,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户部山上开坛。经过九年的建设与发展,书院已经成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被媒体称作徐州城市的文化名片与文化坐标。彭城书院是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机构,也是全国第一家完全公益性质的现代书院。
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持“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思想”的理念,坚持在徐州市的中心地带弘扬中华道统。在九年三千多个日子里,无论寒暑易往,季节流变,书院始终书声琅琅,讲学论道之声不绝于耳。
彭城书院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周六儿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周日国学讲坛、二十四节气茶会、四季诗会、远足游学等。有面向大学生的国学班、传统文化研习营;面向国学爱好者的国学师资班;面向女性的中华女德研修班;面向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班、国学夏令营等等。各类国学活动皆免费对市民开放,不收听课费。到2016年1月份,彭城书院已面向社会开设各类公益国学讲座1800余场,惠及听众数十万人次,200余位教授、专家、学者在书院讲坛留下自己思想的声音。周末到彭城书院学习传统文化应经成为很多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彭城书院不仅坚持在书院义务弘扬国学,而且还把讲坛搬到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监狱里。
书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义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嘉奖。2009年2月,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彭城书院“江苏省优秀讲坛”荣誉称号。2011年11月,彭城书院被团中央中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授予“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11月,在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中,书院国学启蒙班荣获江苏省文明委的嘉奖。2014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全民阅读十佳基地。2015年9月,被江苏省社科联授予“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彭城书院坚持义务弘扬国学的义举,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国际日报》、《华星名人》、《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江苏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50余家国内外媒体对彭城书院报道多达2000余次。
由于书院所从事的是公益事业,没有经济来源与收入,所以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九年来,书院六易其址,五搬其家,但是越搬人越多,越移人越盛。仅就刚刚结束的第37期国学启蒙班面试而言,前来面试的少年儿童与家长总共超过600余人。而2月19日当晚,前来参加雨水茶会的听众超过200人,几近把讲堂挤爆。
不久前,书院教授委员会、学友会、学生会、师资班等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爱心人士自发召开座谈会,群策群力推动书院事业更上一层楼。听闻现在位于彭城路5号的住所于2月底房期到期,大家便积极行动,为书院寻找更合适的处所。几经考察、选择与商讨,最终选定位于市中心区的彭城大院文化创意产业园3号楼作为书院新址。
彭城大院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全国创意产业领军企业上海圣博华康文化创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继徐州彭城壹号项目后倾力打造的又一文化创意园区。位于徐州市解放路8号,原徐州老市政府大院,距离徐州核心商业繁华区步行距离仅10分钟,区位闹中取静,比邻徐州放心金融消费一条街,周边教育名校云集散布。北接淮海东路钟鼓楼商圈,东临风景名园快哉亭,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及西楚霸王戏马台,文化历史氛围浓厚,与徐州回龙窝历史街区融为一体,珠联璧合。
彭城书院新址位于3号楼三楼,一整层约三百平方米,独立空间。修整后将由一个大讲堂、两个小讲堂、两处办公室、一厨一卫、一间休闲品茶区组成,内外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更加有利于书院弘扬国学的事业。据悉,新址功能规划、环境改造、装修工作即将开始,有望于5月1日书院建院9周年时乔迁入驻。
从2月27日到乔迁新址这段时间,书院将在民主南路11号市政协委员活动中心六楼过渡。在此期间,书院周六读经、周日讲学、二十四节气茶会等常规活动都在此举办。
题图为2016年2月22日,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先生代表彭城书院与全国创意产业领军企业上海圣博华康文化创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徐州负责人刘学君先生签约。
【签约成功,握手庆贺。】
【彭城大院文化创意产业园立图,书院新址位于三号楼三楼整层。】
【彭城大院夜景。】
?
温故知新–
读书明理 求学问道
–汉风先生在彭城书院创建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教授、学友、书院的各位弟子:
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彭城书院宾客盈门、少长咸集。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汇聚于此,庆祝彭城书院八周年生日。八年——是多长的时光呢?是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时光;是一株寒梅花开花落,如是八次的时光;是一粒种子春华秋实之后,变成一片草原的时光。而最能引发大家联想的恐怕是“八年抗战”的时光。
是的,从书院创建到现在已然八个年头。这八年里,我们所进行的其实也是一份与当年抗战类似的事业。全民抗战是大家拿起枪合力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恢复国家独立;我们“抗战”是捡起被丢失的传统、良知与道义,把一切功利的、麻木的、自私的、拜金的风尚驱逐出我华夏大地,重现中华道统,恢复礼仪之邦,重塑民族尊严!
八年来,曾有无数人问过我:当初为何要创办彭城书院?——答案很简单,就是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古人讲,读书应明理,求学要问道。理者,乃事物发展的客观脉络,是非得失的客观标准。道者,是宇宙及其运化万物的规律。读书求学就应该奔着这个来,否则就变成了曹雪芹笔下的“拿功名诓饭吃”的“禄蠹”、“国贼”!
回望人类的历史长河,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与中华文明并立的异族文明,而历史又告诉我们很少有像我中华文明一样历经数千年时光一脉相传,至今犹存。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华文明最合于“道”,顺“道”方可长。两个世纪以前,西风东渐,洋人东来,他们用洋枪洋炮打开了我们的文明之门,在这里恣意烧杀抢掠,文明古国遭受践踏。有识之士奋起救国,于是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旅途上。
窃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靠经济的复苏,军事的强大,更要靠文化的复兴!因为文化的崛起才是大国崛起的真正标志。放眼今日之中国,举国的学生学英语,举国的官员穿西服,举国的年轻人崇尚洋人的节日……我不反对学英语,穿西服,过洋节。我只想问:我们对自己的国语学得怎么样?我们的汉服、唐装、中山装有什么不好?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过?
文化在哪儿?——文化就在我们的母语里、服饰上、传统节日中。服章之美是谓华,礼仪之大是谓夏,此乃华夏也。我们在书院诵读国学经典,阐发圣贤大道,提倡鞠躬之礼,号召着汉服,过自己的节日,就是要恢复中华道统,重启民族自信,承续中华文脉。
除了母语、服饰、节日等这些有形的东西,文化还表现在心理诉求、道德意识、伦理纲常、人格操守等等这些形而上的方面。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扬弃,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这一特征以“道德”为灵魂,以“伦理”为主线,有别于西方的“宗教”与“科学”。假如你是中国人,你必须把姓氏放在前,把名字放在后,这是祖宗观、伦理观的体现,你改不了。改不了,说明中华文化的根还没有动摇。如果有一天,大家把“李可染”写成“可染·李”;把“马可”说成“可·马”;把“汉风”喊成“风·汉”,那么民族文化就消亡殆尽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末学才想到了以书院的方式,保家卫国。有人说,就凭你汉风一个人、一座彭城书院就可以唤回良知、复兴中华道统?——当然不能。但是我们有黄新铭、萧庆元、李世明、张化之、张铎、杨绪敏、姜新、赵兴勤、翟庆平等等这样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前辈;有高淮生、梅良勇、徐向中、王奇伟、房丽、崔铁军、王庆田、王士斌、朱静、王薇、李继玲、许多等等这样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的同事;有一批又一批像史桂春、乔延新、娄斌、杜学吉、张文一、张宜明、李军、李雨潺、徐红、仲岩等等的义工同仁与热心学友;有一届又一届像徐志东、孙中国、史云秋、高鹏等等好学上进的书院弟子……古诗云:“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有了你、我、他;有了我们、你们、他们,以及你们的“你们”、我们的“我们”、他们的“他们”,不信东风唤不回,不信道德不能重整,民族不能自强,中国梦不能实现!
回望书院八年的历程,可谓是“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筚路蓝缕”说明书院历程的艰辛,书院一路走来所经历的曲折不足为外人道也。书院不仅缺钱,更重要的是缺地方,八年之内,我们三易其址,四次搬家,至今居无定所。“弦歌不辍”说明我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不畏艰难,高歌猛进。为什么筚路蓝缕还会弦歌不辍?因为我们没有功利心,没有私欲。在书院,无论是教授委员会的各位先生,还是学友会的各位义工,大家走到一起,就是希望能为恢复中华道统,温暖世道人心尽一己之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愿继续与诸位共勉!
八载弘道路,筚路蓝缕;三千儒弟子,桃李满园。八年时间,彭城书院义务举办1600余场公益国学讲座、190余场二十四节气茶会、150余场每周一歌活动、8期国学班、33期国学启蒙班、6期女德班、6期大学生传统文化研习营。为社会输送400余名国学班弟子;培养了3000余名国学启蒙班小弟子;在书院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达数十万人次……
书院六周年庆典,张化之先生撰联曰:“六载风云可唏嘘缺地缺钱就是不缺人气;三千弟子多俊彦有德有才但求还有骨头。”我们的弟子何止只有骨气?他们还有学识、有涵养、有担当、有志气、有慈悲情怀,有胸罗宇宙与思接千古的气象,因为他们是彭城书院教育出来的弟子!所有进入书院求学的弟子接受的第一堂课都是:为谁而读书?我们提倡“修齐治平”的读书观;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观;熏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世界观。我们相信彭城书院对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复兴的贡献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彰显。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彭城书院八年的印记已经沉淀在历史的时空里。展望未来我们充满着信心,让我们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为复兴中华道统,温暖世道人心,继续前行!
最后祝各位来宾节日快乐、家庭和谐、万事如意!
祝伟大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彭城书院新闻中心)

彭城书院是全国第一家以“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为宗旨的完全公益性质书院。书院所有国学活动皆为公益性质。热诚欢迎广大国学爱好者前来参加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拨打电话:13685105681(刘老师)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