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名著读后感1000字(阅读本身就是目的,随意附加读后感、批注等深度阅读任务不可取)

名著读后感1000字
近20年的语文教育生涯表明,过早地让孩子写“阅读心得”是典型的揠苗助长,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极为不利。

我先讲个大家可能熟悉的故事:一个母亲每日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睡前听故事。有一天母亲觉得应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不能只让孩子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喜欢上。于是母亲说完故事后,问孩子:刚刚我讲的故事你能把主要内容简单地说出来吗?你能谈谈对这个故事的感想吗?第二天睡前,母亲正准备讲故事。孩子蒙着头说:“妈妈,我讨厌听故事!”
一个幼儿能听懂妈妈讲的故事,并沉醉其中,这说明幼儿已经进入故事欣赏的审美状态,这为进一步培养幼儿语文学习的兴趣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让幼儿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还要谈感受则明显超越了幼儿的语文认知发展水平。这是典型的揠苗助长的行为。江海志不客气地说,就是让这位母亲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谈故事的感受,她也未必能简洁而准确地概括,也未必能谈出什么有价值的感想。将连成人都未必能给出较完美答案的语文问题抛给一个幼儿,只能毁掉幼儿对听故事的热爱。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少老师也会犯和这位母亲相同的低级错误。很多小学二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就要求学生读课外书时写批注,写感受。如果去掉写批注和写感受这两个作业,二三年级的孩子对阅读是与生俱来的爱。但是“写批注”和“写感受”像两座大山,压得很多孩子见到课外书就害怕了。
其实在名著阅读这一块,不少中学语文老师也犯同样的错误。以《骆驼祥子》的阅读为例。不少中学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至少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每页至少写一个批注。每页至少一个批注和不少于千字的读后感让生动而深刻的《骆驼祥子》变得寡然无味、面目可憎。学生只是为了写批注而阅读,实在没什么感受就到网上抄一些,拼凑成千字读后感交给老师。我很想问这样的中学语文老师,你自己能写出有一定思想的不少于1000字的《骆驼祥子》读后感吗?如果让你也每页至少一个批注,《骆驼祥子》你能看得下去吗?连你老师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读书要求,凭什么让学生来完成?根据以往的教学经历,如果不给学生任何附加的作业,就让他们自由阅读《骆驼祥子》,他们一般都会读得有滋有味。

其实,阅读本身就是目的,很多时候完全不必再附加读后感、批注之类的所谓深度阅读的任务。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莫大胜利。名著,当学生们真正读进去后,自然而然会产生想法。局部内容的想法写出来就是批注,对整体内容的想法写出来就是读后感。批注、读后感是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达到一定深度后的自然行为。当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还没达到这一深度时,强行让他们写批注、读后感就是揠苗助长,就是毁掉孩子对名著的热爱。
通常情况下,我的名著阅读要求是:第一遍,自由地读,享受小说等文学的乐趣,没有任何附加的任务,阅读本身是唯一的任务。第二遍,读的时候可摘抄打动自己或者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与文段。如果觉得没有打动自己的句子,也找不出写得好的句子,那么就不摘抄。第三遍,在有想法的地方写批注,能写一条就写一条,能写十条就写十条,一条都写不出来就不写。一言蔽之,尽可能地让学生快乐地把名著多读几遍,这是最重要的。摘抄和写批注是弹性阅读要求,可完成,也可以不完成。
写以上内容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与语文老师意识到自己揠苗助长的做法和危害。任教近20年来,几乎每年都会遇到向我打倒苦水的家长:我孩子读书只顾着情节,从来不思考、不分析。我的回答是:你孩子还小,能充分感受情节已经很了不起了。你应该赞美他(她)!等你孩子书读得够多了,他(她)自然会思考,会分析,自然不会只停留在情节的欣赏上。而后我再将上面的道理一一说给家长听。
最后,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多数人都很喜欢看电影。但是如果,给你一个任务:看完后,必须写1000字以上的观后感。那么你还愿意去电影院吗?

名著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