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哈利波特魂器(【整理重发】月影君版“哈利波特中的圣器和魂器哪个更强”?)

哈利波特魂器

对圣器的认识必须分四个层面理解:故事中圣器的能力,死神的目的,圣器在过去数百年的传承,圣器的实际用途。

在这个基础上,才好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就是《三兄弟的故事》的文本。在故事里,老魔杖(the Elder Wand)是一根战无不胜的魔杖,是一根只能通过死亡进行传承的魔杖;复活石(the Resurrection Stone)是一块能看见死去的亲人、爱人的神奇的石头;隐形衣(the Cloak of Invisibility)则可以让拥有者逃离死亡。
这一层没有一句话是真的,因为这是个陷阱,死神布置的陷阱,这是在文本里指明了的。死神看穿了老大的好战与狂妄,所以才会给他这根战无不胜的魔杖——老大一定会出去炫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跟老魔杖已经成了人命收割机,它的存在直指了人心中最深处对权力的渴望。只要老魔杖多存在一天,死神就可以多收割无数精英男巫(warlock)的性命。
死神在给老大魔杖的时候,可没告诉他那句著名的谚语:强中自有强中手。没告诉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更不会告诉他:在老魔杖面前,没有人跟你正大光明地决斗。
而“复活”这个词则是个骗局,看看老二的下场就知道了,这块石头根本不是什么复活石,而是招魂石。不是把死人招来,而是让死人把活人给招走。死神利用的是世人对逝去亲人的爱与思念,只要人间还有爱,死神仍然可以收割生命。
老三是个聪明人,要走了隐形衣,远离了死神。故事到这为止,对故事以外的人来说,其实算是个寓言。寓言的主题可以有很多,比如防备背后捅刀子的敌人,不要被敌人利用自己的弱点,不要狂妄自大,要聪明谨慎等等等等。
可老三脱下了隐形衣,拥抱死神。这就不再是寓言故事了,而是一个哲学故事。
什么叫做“死亡的主人”?是永生不死吗?
没有人能永生不死,也没有人能违背自然规律。追逐权力者,被群起而攻之,终将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妄图召唤死者的人反被死者召去。即使是逃避死亡的老三也终免不了死亡的命运。
他们都不是死亡的主人,而是自然规律的服从者。死亡的主人,是承认死亡,接受死亡,乐观地看待死亡的人。
邓布利多:死亡的真正征服者绝不会试图逃离死神,他会欣然接受必死的命运,并知道活人的世界里有着比死亡更加糟糕得多的事情。
罗琳补充:生命的意义不在追求长生,而在接受死亡。这与第一册结尾邓布利多的话遥相呼应:我知道,对你这样年纪轻轻的人来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对尼可和佩雷纳尔来说,死亡实际上就像是经过非常,非常漫长的一天之后,终于上床休息了。而且,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在故事之外呢?

邓布利多手中的老魔杖(接骨木魔杖)是安提俄克·佩弗利尔(Antioch Peverell)制造的。这根魔杖已经成了一块活招牌,巫师界的历史学家可以清晰地追溯它的传承,老魔杖的血腥踪迹溅满了整部魔法史:使用接骨木魔杖的“恶棍”默瑞克在决斗中被埃格伯特所杀;一个世纪后,戈德洛特被疯儿子赫瑞沃德囚禁而死,艾尔角(Ellhorn)魔杖被儿子拿走;十八世纪早期,“可怖男巫”巴拿巴·德夫的“老郎头魔杖”被同样臭名昭著的洛希亚斯夺走,并将其重新取名为“死亡棒”……复活石是卡德摩斯·佩弗利尔(Cadmus Peverell)制造的,最终传到了萨拉查·斯莱特林的后人马沃罗·冈特的手上。而隐形衣则在十二世纪由制造者伊格诺图斯·佩弗利尔(Ignotus Peverell)的孙女艾俄兰斯(Iolanthe)传到了波特家族。斯廷奇库姆的林弗雷德(Linfred of Stinchcombe)的长子哈德温(Hardwin)娶了艾俄兰斯,继承了隐形衣。波特家族接受了佩弗利尔家族的传统,对持有隐身衣一事保密。直到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开始寻找死亡圣器。这就又回到了初始问题:死亡圣器在巫师界的真实用途、真实的能力什么样?可以肯定的是,死亡圣器中的老魔杖和复活石,无一例外都是法力超强的黑魔法制品,这样的东西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住的。老魔杖有一个隐藏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戈德洛特告诉我们的。  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另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戈德洛特——在一根魔杖的帮助下写出一批危险的咒语,推进了黑魔法的研究。他在笔记本上形容他的魔杖是“我最邪恶、最玄妙莫测的朋友,杖身是用艾尔角①做的,熟悉各种至毒魔法”。(“至毒魔法”成了戈德洛特那部杰作的题目。②)
  ②答主注:《至毒魔法》(Magick Moste Evile),译著写作“最邪恶的魔法”。这本书是赫敏六年级时在图书馆查魂器资料时找到的,此书关于魂器只在序言里写了一句话:关于魂器这一最邪恶的魔法发明,在此不加论述,亦不予指导。还记得哈利和奥利凡德的对话吗?魔杖有自己的感情,可以自己思考。巫师表现魔法的最佳效果一定是来自巫师和魔杖间最紧密地结合。这些联系是复杂的,最初是相互吸引,继而相互探求经验,魔杖向巫师学习,巫师也向魔杖学习。而这根魔杖的思想是邪恶的,它经过了很多黑巫师的手,理论上起码会对最危险的魔法表现出显著的偏爱,它积聚的智慧、力量和魔力远远胜过普通魔杖。像这样的魔杖,无论是从招摇程度还是从它自身黑魔法力量以及它所带来的权力对所有者的引诱,都是其他魔杖远不能及的。在理论上能驾驭老魔杖的人,要不然就是在某些地区进行恐怖统治的黑巫师,法力高强,且自愿上钩;要不然就是邓布利多,可以通过自己强大的善意压制魔杖散发的恶念,驯服它,使用它,不被它反噬,还能用它来拯救别人。不过前者一般都会死得很惨。而邓布利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法师,想跟他叫板,先得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也正因如此,邓布利多最初的计划是让斯内普杀死他,这样邓布利多就会不败而死,老魔杖的力量随他消亡,终结老魔杖漫长的历史。

邓布利多根本没打算给哈利老魔杖,这是一次意外。邓布利多在对老魔杖和复活石的驾驭上对哈利的能力都不放心。哈利是很难驾驭它一内一外两重“魔力”的,直到哈利经过死亡洗礼,他才真正有资格拥有了老魔杖。可即便是这样,哈利也不愿意使用它。而复活石呢?邓布利多几乎在得到它的三秒钟之内就被反噬了,寿命仅剩一年,还丢了一只手。黑魔法是伏地魔设置的,可毕竟应有的理性从邓布利多脑子里消失了。这种诱惑早在一年级时,就被摆在了哈利面前:厄里斯魔镜。这是低配版的复活石。邓布利多曾经说过: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自己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他自己没能做到,昏了头了。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教训,邓布利多不敢让哈利直接拥有复活石,而是包在飞贼里让他拿着,看到摸不到,还要让赫敏牵制住他,随时浇醒他。理论上,只有两种人永远都不会受复活石的诱惑: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知爱为何物的人。前者几乎不存在,只有伏地魔,或者可以加上格林德沃(但我不确定)。哈利算是个特例。哈利是把复活石当成了一次性消耗品使用的。他就是奔着求死去的。他接受了死亡,即便心有不舍,还是愿意勇敢地以自己的死为生者争取最大的利益。复活石除了当一个劝人自尽的诱饵之外,只能猜测和阴尸大军有关。它的隐含功能应该是在利用黑魔法唤醒大批量的尸体之后,利用复活石劝死的黑魔法制造阴尸大军。湖底的阴尸就够可怕的了。也许,只有隐形衣是唯一无害且不招摇的圣器了,还可以去厨房偷吃的。隐形衣能防御飞来咒,但没有证据证明隐形衣可以让拥有者长生不死。所以说,“拥有”圣器的人一般不是被别人打败的,他们可以说是被圣器打败的,还可以更进一步说,他们是自己毁了自己,被欲望毁了自己。也正是因为接受死亡,“征服了这最后一个敌人”,所以哈利才能真正拥有圣器。这样的人,在东西方有不同的称呼。在西方有两个人,一个人叫耶稣,他以一人的死,赎清了世间的罪孽。另一个人是个虚构的角色,在莱辛巴赫瀑布,他实践了自己说过的话。在东方也有两个人,一个人曾经是王子,后不忍百姓疾苦,离家出走,菩提树下七天得道,改名释迦牟尼。还有一个人是个实践派,天泉证道,留下四句话之后就跑广西砍人去了。这些人都不会魔法,所以都死了。对他们来说,一定会理解邓布利多的那句话,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可事实上,他们都活着,无论是哪种方式。这些真正的圣器的主人,一定会打败这种怕死怕到了极点,魂器都要做上七八个,生怕备份不够的家伙。不管是不是主角。哈利死了,纳威补缺。哈利已经把遗言留下了:干掉那条蛇。圣器的主人压根也看不上圣器,以及圣器之外的权力、欲望,虚幻的梦。“愚蠢者的诱饵”,他们才不会去咬。在看透这一层之后再看哈利,才会明白什么叫“圣器的主人”。哈利最后那句话很值得琢磨:我这辈子的麻烦够多的了。这是看透了。毕竟魂器是妄图长生者的邪恶的手段,而有资格拥有圣器,是一种境界。没胜算的。插一句不算是题外话的题外话,老魔杖的结局。看《死亡圣器》的小说和电影,国内很多观众都在问:哈利怎么可以撅折老魔杖,接下来哈利就没有魔杖用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拍摄剧本(Shooting Draft)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这是原著和电影之间的桥梁。剧本会边拍边改,边拍边删,因为剧本情节永远会比电影里多一个小时以上,就连时长最长的《密室》都删掉了相当丰富的细节。我节选一段《死亡圣器下》的拍摄剧本给大家看看,后边的译文是我自己写的,凑合着看吧。这一段有的拍出来了,有的没拍或者截掉了。

很多人以为这是可恶的导演大卫·叶茨自己艺术趣味不高,挟持了华纳资本瞒着罗琳拍的,罗琳每天大骂不止。罗琳对这一段其实有过评论,在我注意到国内哈迷对老魔杖的吐槽之后,我找了很久才找到。
没有根据的臆想应该结束了。

播放

在华纳出版的《Harry Potter: Page to Screen》里也有过完整的解释,出现在第214页。
In translating the climactic scene between Harry and Voldemort to screen, director David Yates wanted it to become a visually memorable experience-one which eventually took several weeks to shoot.
在将哈利和伏地魔之间的结局场景转换成银幕时,导演大卫·叶茨希望它可以成为一种视觉上令人难忘的经历,最终花了几周时间拍摄。
“It worked beautifully there in the book,” Yates explains, “but I wanted to develop it into a very big battle, because I figured we had waited quite a long time to see this.” The fight was extended so that, “for them, at least, it felt like a finale. We had them racing through the school and dueling with each other, then falling off a high balustrade together so they twisted into each other. They became each other for a moment.”
“这一场景在书中呈现出的效果非常出色,”叶茨解释说,“但我想将它发展成一场非常大的战斗,因为我认为我们已经为此等待很长时间了。”这场战斗被扩大了,“对他们来说,至少,这在感觉上会像一个决赛。我们让他们在学校里竞速并互相决斗,然后从高栏杆上摔下来,使他们互相缠绕。在那一刻,他们变成了对方。”
But this massive scene isn’t just movie special effects taking over-Yates cites this interpretive move as a definitiv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what had been explored thematically throughout the novels. Yates offer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point: “I wanted this moment where Harry just pulls Voldemort off the stairway because he knows Voldemort is terrified of dying. So he grabs Voldemort by the neck and says, ‘Come on, let’s just end this together.’ That’s their greatest difference. Harry is not afraid to die.”
但是,如此厚重的场景不仅仅是电影特效的呈现——叶茨将这一解释性的动作视为贯穿整部小说主题的最终视觉表现。叶茨提供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想在这一刻,哈利只是把伏地魔拉下楼梯,因为他知道伏地魔害怕死亡。所以他抓住了伏地魔的脖子,说:‘来吧,让我们一起结束这一切吧。’那是他们最大的不同。哈利不惧怕死亡。”
Other departures from the book include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Harry and Snape in front of the entire school. “Snape calls the student body together,” says David Heyman, “stating that Harry Potter has been spotted in Hogsmeade, and that if anyone is in contact with him, they must come forth or be in trouble. And then Harry, who has already snuck into Hogwarts, steps out and confronts Snape, the man who he’s reviled and loathed for so long.” McGonagall then pushes Harry aside and has a wand battle with Snape, who promptly disappears in a cloud of black smoke. “So Hogwarts is once more in the hands of the goodies, and that feels fantastic. But the pleasure is momentary because then Voldemort arrives with his huge and considerable force of followers.”
与小说的其他分歧还包括在整个学校面前哈利和斯内普之间的对抗。(制片人)大卫·海曼说:“斯内普召集了全校学生,并指出哈利·波特在霍格莫德被发现了,如果有人与他接触,他们必须出面,要不然就会遇到麻烦。哈利已经潜入了霍格沃茨,站出来面对斯内普,这个被他咒骂和憎恨了这么久的人。”麦格教授随后将哈利推到一边,并抽出魔杖与斯内普进行对决,后者立刻消失在黑暗的烟雾中。“所以霍格沃茨再一次回到了正面人物手中,这真是太棒了。但是这种乐趣是短暂的,因为那时伏地魔带着他庞大而可观的追随力量来到了这里。”
Another significant alteration was to the scene between Harry, Ron, and Hermione in their last present moment. “There are dead, there are wounded, but they know there’s a future,” says Heyman. The trio reunites and they walk onto the damaged bridge. “He has the stone, he has the Elder Wand, and he’s always had the cloak. He could have the three Deathly Hallows; he could have ultimate power. But he doesn’t want that. It was something that Dumbledore actually yearned for, that Dumbledore struggled with, But Harry doesn’t want to have that responsibility. So he breaks the wand and throws it away.” David Heyman discussed this divergence from the book with Jo Rowling, “and she agreed that it was a perfect expression of Harry’s relinquishing of the possibility of supreme power. It wa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his ultimate humility.”
另一个重大的变动是哈利,罗恩和赫敏在当下的最后一个场景。海曼说:“这里有死亡,有伤,但他们知道有未来。”三人重聚,他们走到受损的桥上。“他有复活石,有老魔杖,他一直都有隐形衣。他可以拥有三件死亡圣器;他可以拥有最终的力量。但是他不想要。这是邓布利多曾经真正渴望过的,邓布利多曾经争取过的,但哈利不想承担这一责任。所以哈利折断了魔杖,扔掉了。”大卫·海曼与乔·罗琳讨论了电影与小说的分歧,“她同意这是哈利放弃最高权力的可能性的完美表达。这是他终极谦卑的直观体现。”知道用过魂器的人会去哪儿吗?
都在这儿,发明魂器的古希腊黑巫师卑鄙的海尔波(Herpo the Foul)到把自己的灵魂砍成肉段的伏地魔,所有用过魂器的黑巫师都是这个下场——

怕死还妄图靠杀人来获得永生的人,除非永远不被人找到魂器,否则结果比死惨一万倍——
永堕地狱,不得超生。
唯一的办法就是忏悔,为自己犯下的每一桩罪孽忏悔,真正地感受自己的所作所为。但这极度痛苦,不用似乎了,这种痛苦一定会把人摧毁。
真以为屠刀那么好放下?
而哈利做到了,至少,在书里,他给了伏地魔这个机会——留全尸的机会。

电影里没有,哈利让伏地魔真实地感受了一次死亡,让他在生死线上也徘徊了一次。为了这篇答案我又去看了这段,给我看乐了。哈利毫无顾虑地直接从楼顶跳下去了,伏地魔想要挣脱却死也挣脱不了,哈利想让他死的干脆点,伏地魔就是想用魔法降落,最后两个人好容易着地了。(咳咳、真够残忍的,直接死还干脆点。)
正如校长留给我们的启示:
你知道,魔法石其实并不是多么美妙的东西。有了它,不论你想拥有多少财富、获得多长寿命,都可以如愿以偿!这两样东西是人类最想要的——
问题是,人类偏偏就喜欢选择对他们最没有好处的东西。

哈利波特魂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