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2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为何提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979年12月5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一行应邓小平之邀来到中国访问。
这已是他在战后第三次访华,12月6日,邓小平会见了大平正芳一行。
在这次会谈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当时情况是,大平正芳询问,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邓小平略加思索后回答: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对中国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个新概念。在过去判定发展战略时,习惯使用的是“工农业总产值”,强调的是主要产值的产量在世界上的排位,忽略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两个重要参数。产值上去了,在现代化道路上并不一定走得远,人民生活也未必得到多大改善。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要接地气许多,它更能全面反映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这种人口的平均产值和增长率是与经济结构的改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是个讲究实际的人,他对国情把握得很准确。1979年中国有9亿多人口,其中80%以上是农民,“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这些特点注定了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很低,因而实行现代化的时间就会比较长,中国只能在这个低起点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去逐步实行现代化。
正是以现实国情为基本出发点,邓小平脚踏实地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具体蓝图的构想。
“1000美元”,是邓小平把目标的具体化,他分析道,现在我们只有二百几十美元,如果达到1000美元就要增加三倍。新加坡等地方都是3000多,我们达到那样的水平不容易,因为地广人多,条件很不一样。
1982年9月,“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到1000美元,“达到小康””被作为战略目标提出和确定下来。

邓小平的指标看上去定得并不太高,却是实事求是的总结。对于底子薄、人口多的中国,要实现需要经过一番努力。邓小平最担心的就是目标落空,他曾对相关人员说过:到本世纪末翻两番,我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还要看今后的工作。
1983年春节期间,邓小平来到苏杭地区做社会调查,要验证一下他提出的“小康”目标,合不合乎实际。
苏州是考察的第一站。
为何选择江苏,邓小平有他的道理。
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基数低,世纪末翻两番是完全可能的。但从经济学上说,基数越高,翻番越难。江苏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苏州又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考察苏州意义重大。
在苏州,一路上他看到盖起了许多的新房,市场物资丰富,群众积极性很高,邓小平笑了,他得到了答案。
1984年3月,邓小平在和日本首相曾根康弘的谈话中明确表示:翻两番的目标不会落空。
但“小康”并非最终目标,经济发展战略还需要跨世纪的思考。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1000美元;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4000美元。
三步共跨70年,在原基数上连续翻四番,人均产值增长16倍。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有饭吃有衣穿;第二步变成小康社会,能过舒心的日子;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世界上算一个角色。
也就是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

提出这样一个目标,并非随意之举,而是考虑了我国的实际,也借鉴了外国的经验。
历史上,美、英、法、德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美元上下增加到4000美元左右,一般都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日本后来居上,发展比较快,也用了一百几十年。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概是70美元,要从这个水平提高到21世纪中叶的4000美元左右,就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人家用200多年或一百几十年所走过的路程。
邓小平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有多层新的含义。
首先它调整了过去重速度不重效益的路子,把重视经济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到了战略地位。
以往,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果,忽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只注重工农业生产值总量的提高,忽视了经济效益。
邓小平清楚,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摊到每个人头上的平均量并不客观,因此“拼消耗”的办法很难赶上发达国家。
要让中国经济实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就要基于科技进步和结构改革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其次,邓小平在提出这个具体目标时,采用了世界上通用的人均收入,并换算成美元的方法。这种表述不但使目标明确具体,而且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目了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提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让中国逐步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说,“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出不起这个牛”,“中国人口多,如果到21世纪中叶,人口达15亿,人均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6万亿美元,这大大超过美国1987年4.97亿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那时的中国,就很了不起了。”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再次提到了三步走的战略,他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如今,将近40年过去了,邓小平设定的战略目标实现了几何呢?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人均GNP,这个数据很容易查到。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年,我国的人均GNP是940美元。
2019年,我国的人均GNP是10410美元。
有个比较对象更容易理解,比如美国。
2000年,美国人均GNP是35960美元,是中国的38倍多。
2019年,美国人均GNP是65850美元,是中国的6.3倍多。
差距还是有,但已被大大缩小。
无须赘述,中国的崛起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一切已在各个层面表现出来。
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约40倍,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7增长到17%左右,增加近10倍。
目前,世界普遍预测,中国GDP总量会在2028年至2030年超过美国。按照这个走势,中国人均GNP也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段达到或超过美国水平。当然,我们不能盲目自大,差距在目前还客观存在,不少领域还需奋起直追。而根据保守的估计,自现在起中国再花30-40年的时间能实现全面现代化,也就是本世纪中叶。这与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正不谋而合。“那时的中国,就很了不起了。”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