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聚丙烯酰胺凝胶(实验六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2.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不同带电颗粒在同一电场中泳动的速度不同,常用泳动度或迁移率来表示,迁移率是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泳动的速度。利用电泳技术分离、分析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有较高的分离率,目前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以聚丙烯酸胺凝胶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这种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单体(Acrylamide,Acr)和交联剂N,Nˊ_甲叉双丙烯酰胺(N,Nˊ一Methylene bisacrylamide, Bis),在引发剂(过硫酸铵,Ap)和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 TEMED)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基本结构是丙烯酰胺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使凝胶具有分子筛性质。网状结构还能限制蛋白质等样品的扩散运动,使凝胶具有良好的抗对流作用。此外,长链上富含酰胺基团,使其成为稳定的亲水凝胶。该结构中不带电荷,在电场中电渗现象极为微小。这些特点,使聚丙烯酰胺特别适于作区带电泳的支持介质。电泳过程中,存在两种物理效应:       电荷效应:各种酶蛋白按其所带电荷的种类及数量,在电场作用下向一定电极,以一定速度泳动。      分子筛效应:分子量小,形状为球形的分子在电泳过程中受到阻力较小,移动较快;反之,分子量大,形状不规则的分子,电泳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移动较慢。 三、实验试剂和器材
1.试剂:分离胶缓冲液(Tris-HCl缓冲液 pH8.9)、Acr-Bis贮存液、0.14%过硫酸铵(新鲜配制)、TEMED、电极缓冲液pH8.3(用时稀释10倍)、40%蔗糖溶液(内含少量溴酚蓝)、染色液(考马斯亮蓝R-250) 、脱色液(7%冰乙酸溶液)。2.材料:人或动物血清。3.器材:垂直板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源(电压300-600V,电流50-100mA),移液管(1,5,10ml),烧杯(25,50,100ml),细长头的滴管,1ml注射器以及6号长针头,微量注射器(10μL或者50μL),培养皿(直径120mm),玻璃板(13*13cm),玻璃纸两张,日光灯一台。 四、实验步骤
1.正确安装垂直板电泳槽

该图片来自互联网
2.制备凝胶板

3.加样       凝胶聚合后继续放置30min,双手轻轻去除样品槽模板用滤纸吸去残留液体。将玻璃板翻转重新放入并夹紧。内外槽中加入电极缓冲液,内槽液面没过短板0.5cm。取血清样品与40%蔗糖溶液(含少量溴酚蓝)1:1混合后,用微量注射器取10μL上述混合液,通过缓冲液,小心的将样品加到凝胶凹形样品槽底部,待所有凹形样品槽内都加了样品,即可开始电泳。4.电泳       将直流稳压电泳仪的正负极与电泳槽装置的正负极分别连接,打开电泳仪开关,将电流调至15-25mA。5.染色      当蓝色染料迁移至距离橡胶框下缘1cm时,将电流调回到零,关电源。剥出凝胶板,在胶板一端切除一角作为标记,滑入大培养皿。加入0.05%考马斯亮蓝R250(内含20%磺基水杨酸)染色液中,使染色液没过胶板,染色30min左右。6.脱色       倒出染色液,用7%乙酸浸泡漂洗数次,直至背景蓝色褪去。如用50℃水浴或脱色摇床,则可缩短脱色时间。
图为学生实验所得结果
注意 
1.Acr和Bis均为神经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实验表明对小鼠的半致死剂量为170mg/1kg,操作时应戴手套和口罩,纯化应在通风橱内进行。2.由于与凝胶聚合有关的硅橡胶条、玻璃板表面不光滑洁净,在电泳时会造成凝胶板与玻璃板或硅橡胶条剥离,产生气泡或滑胶;拨胶时凝胶板易断裂,为防止此现象,所用器材均应严格的清洗。3.凝胶完全聚合后,必须放置30min 至1h,使其充分老化后才能轻轻取出样品模槽板,切勿破坏加样凹槽底部的平整,以免电泳后区带扭曲。

聚丙烯酰胺凝胶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