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推敲的典故(论语说文之四十八——推敲的故事)

推敲的典故

点击上方蓝色字“论语说文工作室”即可关注我们撰稿:成宇?|?主讲:成宇??A上期答案“感谢您的聆听”中“聆听”一词错在哪里?在这样的语境中,该怎样说?(倾听)“聆听”是恭恭敬敬地听,属于敬辞,感谢别人“聆听”自己的发言,谦敬色彩错了。这里应该使用谦辞,比如“倾听”。推敲的故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贾岛的名句,这句诗背后的故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当贾岛为用“推”,还是用“敲”而迟疑不绝的时候,韩愈一锤定音,于是留下了著名的“推敲”的典故。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韩愈的一锤定音,通过以有声衬无声的方法,突出了诗人描绘的寂静氛围;但是,也有人认为,还是用“推”好,因为,用“推”不仅能体现月夜的静谧,还表现了晚归僧人的孤单。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自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至少,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炼字”的经典范例。什么是“炼字”呢?简单地说,炼字,就是对语言用字用词的锤炼,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炼字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相当的重要,不炼字,则情不真、意不切,形象不鲜活,气韵不灵动。古人十分重视炼字,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也曾说过:“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都说明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与执着。下面我们就讲几个古人炼字的故事,从中体会诗词创作如何炼字、鉴赏中如何赏析诗人的炼字。明朝李东阳的《麓堂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诗人叫任翻,一天途径台州一个禅寺,在墙壁上题诗一首,其中两句是:“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诗,就离开了,有一个人看见了,取笔把“一”改为“半”字。而任翻一直在思索自己的题诗,觉得不满意,走出几十里以后,才想到把“一”改为“半”字,于是急忙赶回去修改,见到已经有人改过了,于是感叹说:“台州有人。”唐代诗僧齐己写了一首诗,名叫“早梅”,诗是这样写的:“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写完以后,齐己携此诗来拜见当时的著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不仅古人注重炼字,现代文学家也是如此。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就到后台找饰演“婵娟”的演员商量。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郭沫若、于立群与《屈原》导演和演员在舞台上留影从上面的几个炼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有成就的诗人、文学家都非常重视炼字,他们对于文字的锤炼与修改,几乎达到了近于严苛的地步,其实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作为普通人,在学习写作的时候,也应该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文章、锤炼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够把文章写好,才能够提高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本期试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好在哪里?论语说文?∣一个有用的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创意编辑:一品泓文馆

推敲的典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