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秦腔吼起来(陕西八大怪(之七)秦腔吼起来)

秦腔吼起来

陕西八大怪(之七)秦腔吼起来吕向阳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吼。”
    “老到弯了腰,小到背书包,个个受熏陶。”
    这段顺口溜,是说在陕西不论老幼、 不分男女、不分早晚、不分城乡,也不论红 白喜事,你都能听到独唱、清唱、哼唱、吼 唱与乐器伴唱的秦腔划过时空。如果说衣 食住行是老陕的身子,那么秦腔便是老陕 的影子——穿破袄的诉恓惶,披绸缎的亮 排场;饿肚子的咒天堂, 咥饱了的夸婆娘; 住草窝的骂皇上,睡大房的吼命强;赶大 车的夸风光,钻密林的恨虎狼;逃荒的念 先王,受冤的哭忠良;孤儿寡母怕的是恶 霸地痞为虎作伥……
    秦腔是秦人掏心窝子的爆炸性的心 声,是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真情 倾泻。秦腔调门高,蹿过五线谱,高过高八 度,如雷公掀翻了雷车,天崩地裂,吓得公 鸡上了树,惊得母猫钻了窝,震得树叶嗖 嗖嗖;攀弦合板的也罢了,尤有走腔跑调 的,扯开破锣嗓子,像伐锯、铲锅、驴叫唤、 炭渣窝里磨铁锨,像鬼哭狼嚎,咋样难听 咋样吼,让你锥心刺耳、五内俱焚……外 地人把演戏叫念词唱戏,可只有老陕念词 是喊、 唱戏是吼!
    老陕吃的是辣子锅盔裤带面,头像 升子胃像斗,胸腔发达,气壮如牛,像帕瓦 罗蒂的声音一样能把演艺厅玻璃击碎。 一个 “吼” ,是说秦人不文气,爱咋呼,嗓门 粗,像张飞三声喝断当阳桥一样威猛。一 个 “吼” ,是说村村户户都有驴叫马嘶的秦 腔声,直吼得八百里秦川旋风打滚尘土飞 扬。秦腔吼起来了,夜晚不再寂寞,白天不 再空旷,愁肠不再纠结,农活不再吃力,日 子不再难熬。 “吼”是秦人甩出了肚中的一 汪苦水, “吼”是秦人服软不服硬的德行, “吼”是秦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秉性, “吼”是秦人对天荒地老的哀婉绝唱,只有 秦人吼天吼地吼得这么雄壮悲壮、这么刚 烈惨烈、 这么高扬高亢。
    一声吼,吼的是盘古开天地,三皇克 艰险, 五帝治天下, 万民敬圣贤。 
    一声吼,吼的是周朝八百年,秦朝气 数短, 大汉拓边难, 盛唐不复返。 
    一声吼,吼的是世间缺公道,忠臣多 遭难, 子孙要奋发, 国家万代传。
    一声吼,像狮子咆哮,像大河决堤, 像金瓶破裂,吼得上天要长眼,吼得大地 要行善,吼得奸贼冒虚汗,吼得良人遂心 愿……不吼,陕人觉得憋屈、苦闷、纠结; 不吼,陕人觉得白来世上一场。秦腔与辣 椒与西凤酒一样,成为陕人的开心果、催 眠曲、冲锋令。陕人有了秦腔,如干柴见烈 火、猛士遇悍将、战马吃黑豆,也如洞房花 烛夜、 他乡遇故交、 金榜题名时……
    关中自古帝王乡。 皇帝找乐子的办法 多得数不清,但秦人只有秦腔才能给他们 带来精神大餐,也只有秦腔吼出了他们的 大起大落、大忧大愁、大盼大愿,诉出了他 们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大忠大德…… 他们虽做不了戏中的忠烈,但他们与戏中 人心是通的,意是合的,情是投的。一出戏 让他们流了一老碗眼泪,一出戏也让他们 解开了几年甚至几辈积压在心头的疙瘩, 更让他们懂得了精忠报国,懂得了天不可 欺、恶不可作,也让他们懂得了因果必报、 祸福相随等哲理。他们喊着戏上的词,吼 着戏上的曲,似乎自己也判了一个公正的 案子,也到沙场尽了一回忠,冤屈苦闷也 如竹筒倒豆子似的诉了出来,仿佛爱着的 那个意中人也回到了怀抱。他们担着一担 麦去赶集,吼起 《下河东》 ,犹如皇上指挥 三军拉着粮草征讨,豪气冲天,牛皮哄哄。 他们扶着犁,套着牛在犁地,一时兴起吼 起 《拾黄金》 ,把石块会像金元宝一样捡起 来左右端详,白日做梦,笑声震天。他们被 村霸或街痞找碴欺辱了一顿,气得不吃不 喝,想上吊自杀,可吼起 《白逼宫》来,气立 马就消了。秦腔是陕人的心理医生,不用 看肝气郁结就好了。玉米拧成了绳绳,地 里干得冒烟,他们吼起了 《赵匡胤祈雨》 , 盼望龙君急驾祥云降甘霖。他们走路唯恐 踩上蚂蚁,口念阿弥陀佛,可官司却找上 门,糊涂县官要判儿子偷盗罪,他们吼起 了 《法门寺》 ,盼望青天大老爷显灵,弄个 真相大白。他们一次次上访,一次次击鼓 喊冤, 最终为儿子讨了个清白。
秦腔是百姓洗涤灵魂的殿堂。 庄稼人 劳累终日,晚上跑十里八里也要去看戏, 有些戏看了几十遍,人都钻到戏肚子里头 去了,像勾走了魂似的还跟着赶场子。似 乎秦腔能打粮食能娶媳妇能生娃,能壮骨 强身能祛病,能做梦梦财神出门遇贵人。 在一个村上,盖房或筑墙,只要一个人唱 一句 “老娘不必泪纷纷” ,就有人接唱 “听 儿把话说原因” ,也有人接唱 “我的父在朝 官一品” 。只要开了头,有时接唱的是十几 个人或路过的陌生人,远处听来,好像来 了一个大剧团在唱,连念书的娃娃也驻足 跟着唱了起来。锅台前把挂面下到锅里的 妇女,跟着吼忘了捞面,被丈夫训斥得面 红耳赤,用辘轳汲水的老汉,把水桶吊在 井半空,硬憋着一口气吼到底。在陕西,人 人都是戏子,人人都恋上了秦腔,他们被秦腔勾走了魂,掏走了心。晚上一有秦腔 演出, “偏瘫爷”吃过午饭就拄着棍像拜老 皇帝一样往戏场挪, “瞎子婆”让小孙子拖 着手像回娘家一样往戏场赶,四邻八乡的 人连饭也顾不上吃,冷馍就着绿辣子都往 戏场跑,生怕看不上头,留下遗憾。秦腔的 魔力像鬼附身,也像现场直播发射登月飞 船、像天安门阅兵式一样,往往引得万人 空巷,连习惯于顺手牵羊的溜门贼也 “痛 改前非” 了。

    一有秦腔戏,千家万户就沸腾了起 来,就乐和了起来。邻村的傅有钱先生是 个教书匠,只因 “反右”时糊里糊涂被戴上 了帽子,于是回到村上种地。尽管他干起 活来手无缚鸡之力,但吼起秦腔却老到得 像个演员,唱着唱着就满面泪痕,唏嘘不 已,直唱到最后平反昭雪又走上讲台。往 教室走时他在吼秦腔,下课了他又在吼秦 腔,但却很少吼学生。他一生命运坎坷却 活了九十岁。很难想象,在艰难岁月没有 秦腔搀扶他,他早就成了木头人。傅先生 下世前,当晚还看完了一台秦腔戏;他弥 留之际,耳畔还是秦腔声,没留下一句话。 我父亲一直是个戏迷,他二十多岁时带着 乡亲在雪天去麟游出公差,从十米高崖上 坠下,右腿疼得钻心,又被庸医手术刀误 伤,后锯掉一条腿,在文化战线跌跌爬爬 了几十年。在文化馆看护文物上千件,给 自家没留任何一件宝物,因文章惹了一大 堆麻烦。父亲几次分房,几次涨工资都让 人顶了。父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差,可县 城周围有秦腔戏,他骑着自行车必定去 看。父亲已经八十岁了,每天晚上的陕西 电视台 《秦之声》栏目是他必看节目,每天 下午县城的秦腔自乐班他也是常客。我 们兄弟三人都在外面工作,和父亲说话的 机会很少。父亲只有和秦腔说着心里话, 只有和戏上的人一次一次交流着。父亲 十三岁时丧父,下有弟妹,上有母亲,念了 个小学三年级只好辍学,以砍柴为生。父 亲的记忆力惊人,字没识下几斗,但看戏 却把戏词记得一字不漏。每有演出,他跑 十几里路也要去听戏,有次竟半夜睡倒在 柴堆上。砍柴时常会碰上狼,父亲就吼起 秦腔,山冈山谷回音大,狼一次次被吓跑。 秦腔也成了父亲的大救星。父亲渴望念书 却进不了学堂,借来发黄的几十本戏簿, 用记在心中的戏词识着陌生字,完成了艰 难的认字过程。戏词又是千锤百炼的锦句 名言,也滋润了他的文字功底。父亲后来 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成了县上有名的 “大 秀才” 。小时,常见父亲的评论文章发表在 《陕西日报》上,而没有人知道他的先生是 秦腔。父亲喜爱秦腔也感恩秦腔,他生怕 台下观众少而让演员受冷落,再热再冷 再渴再饿,靠着自行车也要把戏看完。这 已是繁星满天,父亲吃力地骑着自行车,嘴里哼着秦腔乐悠悠地赶回家里。父亲能 把好多戏词从头至尾背完。身边没有儿子 照料,秦腔就是他的亲人,他的知己。父亲 晚年为演员写过好多文章,为此我多次劝 他歇歇,但他的朋友中唱秦腔的居多。岐 山的著名演员王学琴、张凤才,都是他的 至交。他知道,他的欢乐在秦腔中在演员 中,他写的对联在全国获过大奖,但给戏 子戏楼写的对联最多,这是他骨子里爱着 秦腔才一文不收绞尽脑汁心甘情愿这么 做的。不啻是普通人爱看秦腔,文坛泰斗 陈忠实晚年就迷上了秦腔特别是 “华阴老 腔” 。他时常吼几句,或是开怀大笑,或是 咬牙切齿。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这样 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影响到了我对关中 乡村生活的感受,也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 彩和质地。 ”他为老腔申遗做了好多事情, 直到死还为此奔波着。他说要保持老腔的 艺术纯真性,不要跟风,把先人留下的东 西变形变味。 《白鹿原》被改编成话剧,片 头曲就是用哭腔哀声吼的,陈忠实对此十 分满意,认为只有老腔才配 《白鹿原》 。陈 忠实去年四月去世,11 位艺人在灵堂前 为他演唱了老腔 《白鹿原》片头曲。生前爱 秦腔,去世了也听一曲秦腔,让陈忠实一 路走好!文坛鬼才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秦 腔》 ,以疯子引生爱上了一位女戏子后,掉 进了迷茫矛盾的深井,深层次揭示了中 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震荡,是当代文坛 现实主义作品的迤逦高峰。上世纪八十年 代,老家在凤翔上郭店村的一七旬台湾老 兵回乡探亲,白天走亲戚,晚上看秦腔,他 对乡邻说: “在宝岛暑热难耐,思乡心切, 靠听秦腔带子度日。 ”原来,陕西的老兵在 台湾争买秦腔带,也成立了娱乐班,人人 都是秦腔迷。这位老兵下世时,叮咛儿子 要在灵堂前给他放几曲秦腔,听到秦腔魂 就归故里了。

    秦腔的曲牌有三百余种,其音乐特 点高亢激越,如敲金戛玉,强烈急促,如骤 雨急风,板胡的悲苦,二胡的苍凉,弦索的 酸心,扬琴的激越,唢呐的穿透,大鼓的轰 鸣,梆子的干脆,让秦腔成为 “百鸟和鸣” 的演奏。其板式主要有 “慢板” “二六板” “带板” “垫板”等六种,再加上 “三滴水” “十三腔” “苦中乐”等 “三音子”拖腔点唇, 具有 “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与 “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的风格。秦腔的音乐激越时若 枪声大作,缠绵时如爱妻撒娇,道苦时若 雨打芭蕉,时而天上,时而地上,时而热气 蒸腾,时而冷气穿骨,如秦人性格直爽暴 烈,爱憎分明。秦腔虽有各种艺术流派,如 东府大荔腔,西府周至腔、礼泉腔,西京的 西安腔,南路的汉调桄桄,北路的阿宫腔, 但唱者要字正腔圆,声若洪钟,胸腔发出 的音如大炮的威猛。不少戏可以用假嗓 子唱,秦腔只能是本嗓真声,除小生、小旦真假声糅在一起唱外,其他只能是凭硬功 夫打擂台,叫 “挣破颡” 。演员要气沉丹田, 从腹腔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来,震得天 雨哗哗下,震得房土唰唰落。而男演员在 十四岁左右的青春期要变声,大都过不了 这道坎,这无异于牵着骆驼穿针眼,不少 苗子就过不了独木桥。秦腔的声音挺拔宽 厚,悲切柔和,豪放细腻,适宜在关中这样 的黄土高原吼叫,而 “吹胡子瞪眼” “提袍 甩袖亮靴底” ,正是关中人倔脾气的映现 和写照。秦腔有历史剧、神话剧、故事剧, 演的是家国情怀、军国大计,陕人由此也 爱操公家心,爱议谁忠谁奸,也由此熏陶 出不少政治明星。 《辞源》曰: “秦声,秦地 之歌曲,尤言秦腔也。 ”吴季札聘鲁观周乐 《秦风》时说: “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 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是说秦腔可追溯 到周代之前。曾担任过易俗社社长、毕业 于北京京师大学堂的剧作家李约祉说: “戏曲之源,起于西秦,而秦人反无片纸只 字之著述,宁不可愧!”那么秦腔是怎样 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我是秦人之后, 只能从浩如烟海的史册中洞幽烛微,剥蚌 见珠般探索着来龙去脉。

    秦腔灌注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正气。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 的含意取法于天,礼的含义取法于地。古 时帝王修德,尤重礼乐。 《史记 乐书第 二》 ,是一篇关于音乐起源与流变的纲领 性史册。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 通于伦理者也。 ”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 于物而动,性之颂也。 ”     “礼节民心,乐和民 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 “乐至则无怨, 礼至则不争。 ”这是说,礼乐都是调整情绪 的 “润滑剂” ,是复苏心灵的甘霖。上古舜 帝演奏的是 《韶乐》 ,天下大治,凤凰来仪, 百兽率舞。纣王演奏的是 《朝歌》 《北鄙》 , 阴 气冲天,离心离德,弄得身死国亡。武王演 奏的是 《武乐》 ,指挥若定,威武雄壮,速战 速胜, 天下归周。 因此, 周人特别重视乐教。 《周礼 春官宗伯第三》 载, 西周在百官中 设置了数十种专管音乐乐器的官职,国家 乐团人数多达 1464 人,规模宏大,运用的 乐器有 25 种,门类齐全。因此说,秦腔是 上古音乐的回声, 是西周音乐的传人。
    秦腔融进了秦人崇勇尚武的威猛。 秦 人是西周的长工,周平王赏赐给秦人岐山 以西的土地,秦人就鹦鹉学舌般地哼起了 秦腔。司马迁说: “音正而行正” , “雅颂之 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 曲动而心淫。 ”秦腔中的慢板、垫板回荡着 武王伐纣的口号声,昂扬着秦皇横扫六合 的呐喊声。 李斯的 《谏逐客书》 中写道: “夫 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击瓦瓮,叩缶罐,拍大腿,呜 呜唱着秦声,这实际上是写最早的秦腔。 秦灭六国后,在关中建宫室 145 处,集中 了女乐倡优万余人,在上林苑宫殿,出现 了 “车行酒,骑行灵,千人唱,万人和”的壮 观一幕。
    秦腔是隋唐文明的 “拍弹” 。汉时,长 安演出的歌舞规模宏大,京师 “三百里内 皆来观” 。隋时, “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 人服而歌舞,有神鳌鱼山,有幻人吐火,金 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之外。大列炬火,光 烛天地,百戏之盛,震古无比……”唐时玄 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 300 人为 丝竹之戏。玄宗号为皇帝弟子,又称梨园 弟子。 唐懿宗时, 又有了 “拍弹” , 即乱弹。
    秦腔是李自成转战南北的 “军戏” 。 李 自成作战间隙,以秦腔告慰士兵,听到秦 声就少了想家的愁绪。这也是秦腔大面积 普及于湖广的原委。
    秦 腔 是 京 剧、越 剧、汉 剧 的 鼻 祖。 1640 年,秦腔传入江浙,绍兴大班、乱弹班 出现,演变成 “西皮” ,也被越剧繁衍成 “梆 子” 。1650 年, 秦腔又流入江西, 滋生了 “宜 黄戏” 。后秦腔流入安徽,发育了枞阳腔。 清初,秦腔在北京唱红,滋润了京剧的诞 生和发展。秦腔是国粹,是国宝,它吼遍了 华夏大地,吼得人荡气回肠,吼得人天良 迸发, 知识大长!
    秦腔 “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 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 。秦腔 诞生于关中这块沃土,玉韫石,珠藏渊,因 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 文化中心,而格外沾恩带露,普惠受宠。关 中因隋唐的大开放,也使艺术之树见风 就长,异彩缤纷。仅胡人带来的乐器,就 使当时的音乐收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 蓉泣露香兰笑”的效果。政治舞台上的大 起大落,经济旋涡中的大跌大涨,文化长河中的大鸣大放,让秦腔有了大吐纳、大 境界、大见识。 “向阳花木易逢春”,秦腔 与其他戏比较起来,就多了政治戏、英雄 戏、爱国戏、忠烈戏。而且粗喉咙大嗓门、 黑脸红脸出来进去,本戏故事纵横捭阖, 酣畅淋漓,当然除了“奸臣害忠良”的悲 悲切切外,还有“姚婆害先房,相公招姑 娘” 的咻咻怒怒。
    秦腔演员大都出身寒门,饱受屈辱, 演这些悲壮的角色立马会被剧中人物所 打动、所缠身,如同吐肚子一腔苦水,演自 己一段身世。他们把演戏当成谋生的饭 碗,也把演戏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学武功、吊嗓子、住破庙、睡寒窑,他们从 不叫苦,他们知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 年功” , “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同情” 。吃尽 苦中苦,也要把笑脸快乐奉献给乡亲。上 世纪三十年代,十二岁的宋上华被卖柴 的叔父扔在西安城,靠乞讨度日的他想报 考西安易俗社,可连一句戏词也唱不了被 拒之门外。可他怎么也不离开易俗社,演 出时就坐在后台观看,被演 “活赵云”的呼 延鑫发现,怜其可怜,让他学旦角。没料两 个月后,登台演出 《一拜缘》中的少女李素 贞,声若出谷黄鹂,腰若春天柳枝,遂一举 成名,把 《美人网》中的玉兰、 《风雪图》中 的宋琴珠、 《周文送女》中的周兰英、 《颐和 园》中的西太后演活了。宋上华的 《拷红》 《杀狗劝妻》 《龙门寺》被央视多次播放, 也捧回了多项全国大奖。人称 “兰州红”的 杨金凤,是母亲逃难时在一座破庙所生。 1932 年,全家人逃荒落脚于甘肃靖远县 城,一日演大戏,母亲将 10 岁的她锁在屋 内,想看戏的小金凤哭了一阵,站在炕上, 一人唱起了看过几遍的 《断桥》 ,一会唱白 素贞,一会唱许仙,一会唱青蛇,去戏园看 戏的人被她的声音所打动,围了个密密 匝匝。过路的县长一看这么多人,以为出 什么事了,仔细一听女童唱得这么好,遂 叫来戏班领班让这娃三天后唱出戏,没料 想小金凤一上台全场轰动,在 《卖酒》中演 活李凤姐,在 《打金枝》中演活昭仪公主, 在 《走雪》中演活曹玉莲……1956 年在陕 西省第一届戏曲会上演出时获一等奖,在 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屡获大奖。受到刘少 奇、周恩来多次接见的秦腔艺人崔惠芳, 一岁时父亲干活时吐血而死,母亲只得改 嫁,继父又因逼债上吊身亡,七岁的惠芳 去糊火柴盒去酱园择辣子为生。母亲送她 去学戏,她几年就成了名演,扮演的梁秋 燕让人叫绝,扮演的祥林嫂催人泪下,她 说: “我母亲不就是祥林嫂,我就是阿毛, 不同的是阿毛让狼吃了,我却活了下来。 ” 出生于长安县的孟遏云被称为 “秦腔第一 女演员” 。遭旱灾后家里送她去学戏混口 饭,戏班人说,女孩子唱戏不吉利,但她有 一副金嗓子, “响遏行云” ,遂将孟小光改 名为 “孟遏云” 。十五岁那年,军阀马步青 要她去甘肃演戏,欲娶她为姨太太,她怎 么也不答应,被关禁闭三年。孟遏云不仅 留下优美的唱腔,也留下了 “富贵不能淫” 的美谈。

    秦腔大师任哲中幼时练嗓子, 对着井 口直喊得井水晃动才罢休。秦腔大师张兰 秦演出时曾把高音喇叭震落。秦腔演员都 有一副 “铁嗓子” ,他们和国际上的美声大 师可以打擂台、较高低!他们不图钱财, 一门心思唱戏,吼得脸红脖子粗,吼得万 家开心、千村喜庆。在艺坛英华中,有五代 包公——李善、李买刚、左福成、白江波、 宋百存,有六代 “宝钏”——杜彩霞、郭明 霞、刘棣华、肖玉玲、陈娴华、杨凤兰,有七 代 “周仁”——李云亭、 刘毓中、 雒秉华、 赵 集兴、黄金花、任哲中、李爱琴,有八代 “香 莲”——赵桂兰、 王玉琴、 李夕岚、 张慧侠、 党碧侠、卫水珍、张爱莲、胡波,有九代 “慧 娘”——马蓝鱼、 崔惠芳、 张咏华、 郝彩凤、 张燕、齐宝琴、舒曼莉、刘晓玲、肖英…… 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们传递着薪火,使秦腔 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有了亘古的传播力。 忠与奸水火不相容,美与丑冰炭不同炉。 崇尚光明、追求真理是社会的主色调。而 在雨遮阳、云遮月的淆浊年代,人们从秦 腔中看到了邪不压正、黑不挡白。陕西的 农民起义,近代革命,也是秦腔从暗处助 推的结果。秦腔让好汉揭竿而起,秦腔让 忠臣舍生取义, 秦腔让百姓学做好人。 秦腔吼的是为国尽忠、战死沙场的 英雄气概。 《杨门女将》中,十二寡妇柔肩 扛大旗,男儿没了,女人出征,山河寸土不 能丢,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看罢此戏,谁再 贪生怕死,也要在国难当头中拼上一回! 《苏武牧羊》中,苏武饿得吃老鼠,嚼毛毯, 面对匈奴劝降宁死不屈。秦腔最恨忘恩负 义的小人,戏中常诅咒此类人要遭雷击。 《天雷报》吼的是一对老夫妻在清风亭拾 到一个婴儿,养到十三岁时被亲生父母认 领走。这个孩子最后出脱成状元,路过清 风亭时却不认孤苦伶仃的养父养母,为此 天公震怒劈死 “逆子” 。秦腔播洒的是正能 量, 弘扬的是真善美。
    秦腔吼的是刚正不阿、执法如山 的君子情怀。 《铡美案》中包拯铡了喜新 厌旧、禽兽不如的驸马陈世美,包拯唱 道: “我要为民除害把国保,百姓无冤 江山牢, 这案官司断不了, 有何面目在当 朝!”百姓喜爱清官,包拯百唱不厌。 《金 麒麟》 歌颂了大义灭亲的好官余达。 余达 这个八府巡按生了个瞎娃——余安,余 安在一家小酒馆以势欺人调戏民女,并 捅死其丈夫张喜。余安母亲和当县令的 舅舅准备栽赃于人, 余达不徇私情, 处死 了余安。谁不怜子?谁不护犊?但余达 的形象正是公正执法的真君子!
    秦腔吼的是有冤难申、风雨如晦的 不公世道。封建社会,清官如凤毛麟角, 大多数掌权者判案都若 《红楼梦》中的 “葫芦僧” ,怀揣护官符,不辨曲与直,因 怕得罪权势, 让无罪者走上断头台, 做了 屈死鬼。而《窦娥冤》 《法门寺》正是刺 向黑暗社会的利剑。民女窦娥走上刑场 时,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苍天 飞雪, 楚州大旱三年。 冤情连上苍也深表 同情,个个应验。百姓是草是泥,但水能 载舟也能覆舟,压迫愈烈反抗愈猛。看 了 《窦娥冤》 ,你就会直骂 “狗官”不休,你 就会喟叹世事险恶,公道难讨。而《法门 寺》中的眉人宋巧姣,斗智斗勇,设法追 赃, 使案子真相大白, 更让人感到百姓打 官司难上加难。
    秦腔吼的是扶困助危、急公好义的 人间大爱。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 “拔一 毛而利天下,不为者”甚多。但善良的人 总是饲身喂虎,雪中送炭,他们像黄金一样因稀少而金贵。现代剧 《迟开的玫 瑰》里,大学生乔雪梅在母亲去世、父亲 瘫痪、 三个弟妹陷于绝境之时, 放弃了上 学,办起了老年公寓,扶困济危,广洒甘 霖。现代剧《郭秀明》更是推出了一位心 系乡亲、 身患重病、 改天斗地的好村官。

    秦腔有剧目 4700 多出,居全国 336种戏曲之首。京剧存戏 1000 出,豫剧存剧 800 出。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堪称洋洋大观,好戏连台。秦腔的历史就是中国的戏曲史,秦腔的存活就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一面镜子、一通铁碑。秦腔在发展的进程中,历经异族入侵狼烟焚烧,历经灾年频发十室九空,历经影视挑战网络走红,但秦腔不死,足见生命力之顽强,足见扎根泥土之深邃。真正的艺术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真正的艺术藏在老爷爷的故事篓中,藏在老婆婆的唠叨筐中。写在书本上的艺术离平民生活大都相距甚远,秦腔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是挂在乡间永远通红的一盏灯笼,是悄然走入秦人心坎不需恭迎巴结的布道者。再没有什么艺术有这么廉价,这么直接,这么普及!这几年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成为陕人必看节目,也成为该台拳头产品,让连续剧碰壁,让韩剧冷漠。常见夜幕降临,老汉蹴在客厅围着荧屏目光不移,婆娘坐在马扎上呜呜学唱,学童停下作业腾挪跳跃;《秦之声》播放时,打牌的赌博的打架的就少了,足见秦腔是解渴的精神甘泉。陕西省第五届群众秦腔电视大赛的消息一传出,报名人数竟然达到三万之多。一甘肃秦腔迷是个环卫工,为能登台亮嗓子,竟忍饥挨饿三天三夜排长队,终于圆了这个梦。每逢该台下县录制秦腔节目,比赶集聚会场面还热闹,万人空巷,为“秦腔节”助阵。一虐待老人的儿媳看了秦腔后,一进屋门就跪在公婆面前,泪流满面,忏悔不断。一偷遍四邻八乡的贼娃子看了秦腔后,金盆洗手,重新做人。一懒得很少起床,要母亲三餐把饭端在床前的“二赖子”,看了秦腔后像打了“强心针”,走向勤劳致富之路。一骂遍街道、蛮横无理“咬断巷”的麻糜子婆娘,看完秦腔后脱胎换骨,和气待人。一耍钱耍得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的“赌王”,看了秦腔后,一头撞墙,大哭不已,从此安分守己,闭门谢客。秦腔是灵丹妙药,是普法讲座,是道德讲堂,是国学教坛……秦腔为社会风气的好转、为铸魂育人作出了贡献。只可惜年轻人为金钱忙碌,被浮躁绑架,让时尚掳掠,也被考证左右,把秦人的精神乳汁冷落了,把秦人的灵魂宫殿废弃了。尔虞我诈、争风吃醋的宫廷剧让女人心更毒,饮鸩止渴见谁爱谁的时尚剧让男人心更野,搏击商海不择手段的创业剧让世人心更坏,错把毒草当灵芝。看这看那,更觉秦腔嫽!陕西的高校多,科研机构多,但要陕人行得端、走得正、能吃苦、干大事,必先强心铸魂,强筋壮骨,不妨用秦腔这个秦人导师作为开智的引子。
    秦腔也是抵抗日寇侵略、唤起民族救亡的“霹雷之声”,救国的“解放之声”。《光明日报》2012 年 5 月 21 日刊登《中国戏曲现代戏从延安出发——毛泽东是“新秦腔”重要推手》一文,概述毛泽东在陕北 13 年间,不仅是秦腔迷,更是推动秦腔接地气的高手。1938 年 4 月,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戏曲专场晚会,演出了秦腔《五典坡》《二进宫》等剧目,毛泽东在观看时被那种人山人海的呼应声所感动:“你看,百姓来得这么多,老年人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擦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但就是内容太旧了,应当有新的革命的内容。”事后三个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便组建成立了,毛泽东亲自题写了团名,提出“新秦腔”的口号。他在会见柯仲平、马健翎、杨醉乡时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都是苏区文艺先驱,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播到哪里。‘马髯公’连续创作和演出《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那台刘》等剧目,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毛泽东还说,“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在八年抗战中,民众剧团走遍边区 190 多个市镇乡村,演出达1475 场,观众 260 余万人次。连美国朋友斯诺都几次对毛泽东讲:“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武器了。”而像《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其创作者无疑是吸收了秦腔秦韵的精华迸发出来的齐天怒吼。由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整体移师西安后成立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七十余年编创大小现代戏二百余本。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梁秋燕》,三年演出千余场,三秦大地至今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梁秋燕》,枉在世上转。”
    吼一吼,坏人坏事少八斗。
    吼一吼,英雄好汉遍地走。
来源:宝鸡日报(配图来源于网络)

秦腔吼起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