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汉武帝有什么成就(汉武帝的历史成就)

网友提问:

汉武帝一生的成就有哪些?请细说?

优质回答: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汉武帝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但晚年的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为其留下负面的污点,不过之后敢于直面自已的过失,重拾汉初的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为之后西汉极盛之世的孝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可谓善始善终。

汉武帝一生的功绩成就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一、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二、军事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

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

三、文化

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建议;刘彻能诗善赋,重用四方文人贤士、重视文化建设。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广开献书之路。又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各类图书,皆在数十年间广充秘府,史称“书积如丘山”。

当时政府藏书处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宫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藏书达33090卷。皇室和政府藏书空前丰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

四、外交

沟通西域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从西域胡(黄)瓜、胡豆、胡麻、石榴、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历史意义重大。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的一生,成就有很多。

  在汉武帝即位的初期,国家的政治方面还是比较稳定的,国家的经济状况也算良好,但是因为诸侯王的存在,国家始终存在分裂的隐患,再加上边境匈奴的威胁,国家的不安定因素又加强了。因此,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限定了诸侯王的土地大小,使得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分封,但是这样下来,自己手中的集权便越来越小,最终原先独立的诸侯王国便自觉地将权力上交给了中央,虽然在自己的封地内仍然享有特权,但仅仅是物质上的特权,在政治上便没有了以前的特权。汉武帝的这个做法,奠定了日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在朝中设立中朝,让众多的儒生来代替朝中的元老,从而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地方汉武帝还设立了刺史制度来监察地方,从而加强了中央的执政能力。

  汉武帝将原先能够依靠钱财、依靠先人成为官吏的制度做出了改变,他唯才是举,只要是有艺能有才干的人,只要愿意为汉朝事业而奋斗便能够为官为相。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教育在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他征伐四方,大破匈奴,降服西域,吞并朝鲜,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他首开丝绸之路,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汉朝建立后,进过汉初70年的回复和发展,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而汉武帝也在此基础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从成就了汉朝新的辉煌。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万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封国。自此,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

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络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酎金夺爵。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展当时列侯的半数。至此,王、侯虽然还存在,但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同时,汉武帝还采取了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对于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至于中央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使得地方豪强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利的措施。提拔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形成了内外朝制度。由尚书、中书、侍中组成的“内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从而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

同时,为了扩大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布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注意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除了继续沿用汉初的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员以及选自郎官外,汉武帝又建立了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其一为察举制。规定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同时依据人口的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了资产的限制。其二为“征召”之制,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汉武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以此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之制,令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其三为选用博士子弟。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子弟员,每年考试,成绩为甲等者可为郎官。

此外,汉武帝在广开仕途的同时,还采取措施,加强了军队和法律。在中央的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军、羽林军,隶属南军。在汉武帝时,法律更为严密苛刻。

采取新的财经政策

汉武帝在位时期,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以解决由于战争和宫廷奢侈生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其主要措施有:

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新铸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所谓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平准即稳定物价。

算缗和告缗。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隐瞒不报或者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被告知者全部财产,告发者奖励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社会有了新的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取而代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在为期间,反击匈奴的战争主要在元光二年至元狩四年(千119年)间进行。通过其中三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汉朝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暴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得北部边境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设立了“河西四郡”,同时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限定了诸侯王的土地大小,使得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分封,但是这样下来,自己手中的集权便越来越小,最终原先独立的诸侯王国便自觉地将权力上交给了中央,虽然在自己的封地内仍然享有特权,但仅仅是物质上的特权,在政治上便没有了以前的特权。汉武帝的这个做法,奠定了日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在朝中设立中朝,让众多的儒生来代替朝中的元老,从而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地方汉武帝还设立了刺史制度来监察地方,从而加强了中央的执政能力。

汉武帝将原先能够依靠钱财、依靠先人成为官吏的制度做出了改变,他唯才是举,只要是有艺能有才干的人,只要愿意为汉朝事业而奋斗便能够为官为相。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教育在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他征伐四方,大破匈奴,降服西域,吞并朝鲜,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他首开丝绸之路,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被认为是汉朝时期最伟大的皇帝,也是把汉朝带入一个新的高度。那汉武帝到底是对汉朝有哪些贡献呢?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又是什么呢?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汉武大帝的生平经历,虽然他不是开国皇帝,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却比刘邦更大。这在历史当中都是不长见的,因为一般皇帝的后代不知道这片江山得来不易,所以时常挥霍成度。而汉武帝却不是这样的人。

中华得名源于日华,所谓“重华”、 “神华”。“汉”之名源于天汉,天河谓之天汉。从《诗经》到《史记》无不以宏大气魄阐述“天汉起东方”,“天河曰银汉,又曰银河,亦曰天汉。”的民族自信。

建元元年(140),作为大汉只有16岁的新皇帝刘彻来说,古老的中华大地被涂上一抹青春躁动的色彩。他一登基就主张重用加强王权的儒士出任将相。准备采取文景时期的贾谊、晁错的政治主张,即对内削弱诸侯,加强中央权力,对外则抗击匈奴。年轻气盛的刘彻志在尊王攘夷,削诸藩,破匈奴,与其祖母窦太后为代表的“无为”相对,实施“大有为”之政。

刘彻继位之前的汉朝屡受匈奴侵袭,“匈奴连岁入边,杀掳人民及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敝甚。”汉文帝六年,匈奴;两路攻汉,“烽火逼于甘泉、长安”,兵烽直逼距长安不远的皇帝行宫甘泉宫,而对于如此危及的处理手段竟然也只能以和亲和纳币作为应对。他的父亲汉景帝即位的第三年就发生了刘姓诸侯联兵造反,在牺牲了晁错后的一年后才被平定。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期间匈奴多次入边,杀掳人口,动以数万。

汉武帝在这种大背景下即位,完全不是坐享其成的太平天子,从当时的危机形势和姐姐被远嫁匈奴的双重挫伤下,年轻的刘彻立志洗刷汉代数十年的耻辱,为此先后开启了有汉以来最具活力的政治改革,虽然前期因其祖母窦太后强势干预而导致失败,但却更加激发了此后的大幅度内政推动。

在即位的当月,刘彻就迫不及待下诏要各地举荐“直言敢谏之士”,各地举荐上来的一百多人,刘彻分别召见,亲自策问“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从平民中拔擢董仲舒、严助等一批后来的名臣。

年轻的气血旺盛,好动不好静,与其祖母血气衰迈,好静不好动相比,二人给帝国注入了不同的气息。

他的老师王臧向他推荐宿儒陆申公作顾问,当刘彻以最高规格迎接他,并向其“征问古今治乱之事”,却只听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重在力行”后深感失望。这些并未阻挡他选人用人的热情,在此后他用人很少受出身、资历或者民族等条件的限制,他可以从社会各阶层中吸引优秀人才为其所用,御史大夫张汤就是从小吏提升到“三公”的高位。

在他的丞相中,有皇亲国戚如窦婴、田蚡,也有穷书生公孙弘,还有匈奴血统的公孙贺,和后来官至辅政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在武将中有世代为将的李广,也有家奴出身的卫青,和年少轻狂的霍去病。

从16岁即位到70岁逝世,他在位55年,其用人行政都独具风格,霸气而不蛮横,魄力而不鲁莽。38岁以前,他一举完成了影响历史的深远举措,第一,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从而确立了儒家在此后二千年独尊的地位。第二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王储意外的儿子或兄弟,这种“推恩”一举分散了诸侯实力,从此再也没有内政上的威胁。

第三对匈奴主动出击,从根本上扭转了汉代开国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通过三次大举出击匈奴,到公元前119年为止,基本解除了自汉高祖以来一直威胁汉朝北方的最大“外患”。

这三件大事全都是因为用人正确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在38岁以前,他在用人上表现出了魄力和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风度。对百官之首的丞相给予特别的尊重,辅佐他的六位丞相无一人在相位上被处死或治罪,最严厉的处理则是免官。其次对于敢和他说逆耳之词的臣下非常宽容,比如汲黯曾当面批评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效唐虞之治乎!”当时在场的公卿都以为汲黯会被处死,可是汉武帝当场并未大发众怒,只是在退朝之后骂道:“汲黯这白痴实在太过分了!”,事后也没惩办汲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