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曹操honor真三国)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人公是曹操。

东汉末年,汉室已名存实亡,曹操将献帝接到许昌,天子沦为一颗棋子。

曹操常以天子的名义颁布诏令,令各地诸侯进退两难,若是服从这些诏令,那么后果对自己不利;若是不服从这些诏令,就是违抗天子。

曹操因此迅速扩张势力,很快就统一了北方。

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汉献帝(189年-220年在位),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

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刘协后来逃出长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曹魏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主要内容?

1、东汉末都天子成了西北军阀的人质,几经磨难,落魄成流亡政府,曹操将其迎至许昌,以此功封为丞相,天子由流亡变身为傀儡。

2、从此,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各地诸侯陷入两难境地,服从则于己不利,尤其是讨伐其他诸侯,让曹操坐收渔人之利,不服,则违抗天子,大逆不道。

曹操以此政治优势,加以军事实力,统一了北方。

3、“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或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施过程与历史影响?

曹操把汉献帝把持在手里,牢牢掌握朝政大全,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关键一步,也是统一北方的必由之路。

不过,在这里,要说明一点,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的谋臣沮授向袁绍提出的计策。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和袁绍的谋士,为什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呢?

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向世人宣称自己是神圣的统治者,鼓吹皇帝是天子,是上天派他下来替天管理人民。这种说法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的愚民政策。如果一个人想做皇帝而不能,又想把众多人笼络到自己麾下,那么,就可以选择牢牢把控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历史上的曹操就是这样做的。

东汉末年,袁绍因十常侍之乱引入董卓进京勤王,十常侍专权被消灭,但进京勤王的董卓比十常侍的危害更大。最后,董卓烧毁洛阳皇宫,带着献帝迁都长安,末了,董卓被王允吕布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除掉,董卓之乱宣告结束。

董卓死后,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又在长安发生战争。汉献帝刘协没了依靠,在外漂泊好几年,才被杨奉和董承护送着还京洛阳,东汉王朝就此衰落,即将倾塌。

面对着这样的形势,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意思是说,建议曹操把天子迎回洛阳,整地耕田,储蓄军备物资,这样的话,就能称霸。

曹操觉得这个建议可行,就采纳了毛玠的建议,迅速付诸行动。

其实,在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之前,冀州袁绍账下,一个叫沮授的秘书曾向袁绍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建议,只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经过利益讨论和权衡,觉得汉献帝是个累赘,最终没有采纳。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初是沮授提出来的,而曹操麾下的毛玠提出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在这里,奉天子和挟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曹操谋士毛玠用的是奉,表示尊敬,袁绍谋士沮授用的是挟,表示要挟。这就说明,曹操一开始并没有打算专权擅政,后来是看刘协这个软柿子不行了,曹操选择架空刘协,独揽大权。

其实,曹操采纳毛玠建议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不赞成的,但曹操帐下的两个谋士荀彧和程昱坚定支持曹操,最终促成了曹操迎奉天子的军事行动。

这样一个建议为什么曹操采纳了,而袁绍没有采纳呢?这是因为,曹操看透了其中的机遇。

封建社会,皇帝是天下主宰。迎奉天子,师出有名,在汉朝为正统的天下,皇帝是正统天子,不奉皇帝的,都是乱臣贼子,曹操以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获得汉朝旧势力和新兴势力的支持,谁敢说个不字。

换一个角度来说,假如曹操这么做要是失败了,那也不是他曹操的失败,而是天子的失败。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担责任,从而更好的规避了失败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皇帝是天的儿子,老百姓都尊敬这个大儿子,是民心所向,有了皇帝在手里攥着,人民群众也会站到这边来。如此这般,也就结束了那些觊觎皇位的人连年来的战争,能过上平安的生活。故而,迎天子入京,具有巨大的机遇和利益,能获得更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资源。

曹操采用了谁的计谋挟天子御令诸侯?

曹操采用了毛玠的计谋挟天子以令诸侯。

毛玠不是武将,是曹操手下一位比较重要的谋士。只不过,曹操手下谋臣如云,星光璀璨,相比较之下,毛玠的存在感相对低了一点。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早在初平三年毛玠就跟随了曹操。当时的曹操只占据了区区一个兖州,其官职也不过只是个小小的兖州牧。而此时,毛玠就已经清晰地洞察了天下局势的发展,并向曹操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这条建议的原话是这样的: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如今天下分裂,皇帝四处逃亡,老百姓都流离失所,这种情况很难维持太久。如果想要起兵谋事,就应当迎奉和拥戴天子,然后以天子的名义来号令其他不肯臣服的诸侯,囤积军粮,储蓄军资,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王侯霸业。

听完毛玠的建议后,曹操感觉非常高兴,并虚心恭敬地接纳了这个建议,同时还任命毛玠担任他的幕府功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指的是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指的是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指曹操于196年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掌握政权的先前事件。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皇权低落。因为皇帝丧失军事力量,徒有皇帝之名,加上董卓火烧雒阳迁都长安,使到雒阳残破。因此各方霸权都不希望接收皇帝。而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则建议曹操迎接汉献帝。纵然皇权低落,惟他仍然是汉朝的皇帝,终究正统。在分析利害后,曹操决定迎接天子。当时袁绍受到沮授和田丰等建议下,也曾经考虑迎接献帝。惟犹豫不决,加上在反对方审配等人的反对下,始终无行动。

  曹操拥护献帝后,即迁都许都,放弃残破的旧皇城雒阳。自此曹操开始以天子之名行事,其命令都以皇诏颁布。此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维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至他自称为魏王,然后他儿子曹丕篡位自立曹魏为止。

曹操为什么能挟天子令诸侯?

公元190年,董卓迫于十八路诸侯(实际11路,另一说13路)的压力,为避其锋芒,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两年后,王允、吕布等人设计杀死董卓,但是其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破长安,杀死王允,击退吕布,汉献帝落入李郭二人之手。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经常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后来汉献帝找到机会,偷偷离开长安前往洛阳。汉献帝辗转流亡,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回到了洛阳,一个人无依无靠漂泊在已是废墟的旧都。不久,天子流落街头的消息逐渐散了开涞。

建安元年(196),袁绍谋臣沮授劝说,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可是袁绍认为汉献帝不过是个废物,弄来还得养着纯粹是个麻烦,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同样的消息,后来传到曹操帐下。这时荀彧同样提出类似的话,若能挟天子以后做事就方便多了。曹操对此大为赞同,觉得天大的机会来了。汉献帝被曹操迎奉到许都,随后利用天子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认真分析,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意外。同样是一方诸侯,虽然袁绍兵多将广,但政治谋略上显然没有曹操高明。曹操他不换皇帝,只是汉献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好这张“王牌”以后就事半功倍。此外,他也能够听取谋臣们的意见做到举贤纳言,而且做事很果断,一旦作出决定便立马采取行动。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挟持、裹挟,本义:绑架天子号令天下诸侯。拼音: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1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曹操。

2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

3目的:牵制袁绍,集揽大权,于优势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