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怎样在稻田养泥鳅视频 怎样在稻田养泥鳅鱼

怎样在稻田养泥鳅

1、稻田条件及改建方法

凡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2~3 M2、深60cm以上的坑。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cm,坑和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2、放养

鳅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 M2,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3、饲养

鳅种放养后,投喂糠麸、枯饼、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前期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8%,以后为5%左右,饲料投放在沟、坑中。同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kg/100 M2。稻田应尽量少用农药,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在阴天喷洒。同时,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施肥过量而影响水质。

延伸阅读

稻鳅共生养殖技术

1. 稻田条件稻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集中连片的地方,面积以20~100亩为宜。稻田土壤不能是沙土,以壤土为好,防止渗漏,以黏土带腐殖质最为理想。

2. 田间工程稻田开挖“十”字形或“田”字形的鱼沟,沟宽0.8~1米、深0.5~0.8米。稻田中央挖 3~5 米2的圆形或方形鱼涵,深 1~1.5米,鱼沟和鱼涵互通。田埂四周要围网,高度0.5米,网向内翻出沿,泥鳅苗放养前应该安装好天网。鱼沟、鱼涵面积占稻田面积10%以下。

3.鳅苗的投放及稻种选择每年的3-4月气温回升后,开始用人粪尿培育水质,5月中旬开始在鱼沟里放泥鳅寸苗,亩放泥鳅寸苗 5 000~8 000尾。水稻以种植一季稻为主,端午节前后插秧。水稻品种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紧穗型品种,生育期在 115~125 天,如水稻“鄂香2号”“福稻88”“华润2号”等品种。

4.泥鳅养殖日常管理鳅苗培育1个多月后将稻田水放浅,让泥鳅进入鱼沟、鱼涵。鱼沟、鱼涵用网隔离,禁止泥鳅入田,每天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投饲率 3%~4%。水体消毒以漂白粉为主,严禁使用明令禁止的农药、渔药,保持微流水,6月中旬开始插秧。

5. 稻田田间管理水稻一般在 6 月初育秧、6月中旬插秧、9月齐穗、10月收割。稻田常用复合肥25千克/亩作底肥、10千克/亩作追肥。水稻分蘖后开始晒田,一般5~7天即可,晒到田块中间不陷脚、田边表土不裂缝和发白、水稻叶色稍微转淡为宜。晒田时泥鳅入沟、入涵,田晒好后应及时恢复水位并追施拔节孕穗肥 5~10 千克/亩。保持水位直到抽穗前不断水,做到水、肥充足。水稻晒田、回水追肥后,可以撤除围网,让泥鳅从鱼沟里出来,此时稻田有丰富的浮游动植物可以供泥鳅摄食。

6.泥鳅入田后的田间管理水稻长到幼穗发育期,稻田灌水 6~8 厘米深时,应将泥鳅从鱼沟、鱼涵里放出来进入稻田培育,此时水稻生长旺盛,水稻幼穗分化期至灌浆结实期有 60~80 天,这段时间泥鳅进入稻田大量摄食天然饵料,基本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但要做好防逃、防鸟措施。

7. 病害防控泥鳅放苗前,鱼沟、鱼涵用150千克/亩的生石灰消毒,消毒10天后放泥鳅寸苗,泥鳅苗放养前用食盐消毒;水稻虫害采取太阳能灯杀灭,每10~20亩安装1台太阳能灯,水稻采取有机稻种植模式,不打农药。

怎样合理改造水田养殖泥鳅

近年来,泥鳅养殖的效益还不错,归根结底就是泥鳅养殖的成本低,且技术也不复杂。很多地区,在泥鳅养殖的发展过程中,也研发出了许多新技术,下面我们要了解的是铜仁市改造稻田高产养殖泥鳅试验。

一、稻田改造

1.稻田选择

试验点位于江口县闵孝镇。5丘面积较大、集中的稻田,共计面积9亩。地势平坦,土壤为弱碱性黏性土,土壤肥力较高,保水性好。周边交通便利,便于物资和产品运输。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无畜禽养殖场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2. 田埂改造

沿田埂开挖 20 厘米宽的基脚沟,深度视土质软硬程度而定,挖到硬土为止,一般20厘米。以混凝土平整基脚,单排横砌6块390毫米×190毫米×190毫米规格水泥空心砖挡墙。每隔5米在挡墙外部再紧贴砌一空心砖柱,以保证座水后挡墙能够承受住压力。挡墙内部以水泥砂浆粉饰,做好防水措施。在对角线位置分别设置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高于水面20厘米左右,排水管铺设在池埂底部与排水渠相连,蓄水时用PVC管套住。

3.防逃防害设施

进排水口安装40目双层聚乙烯滤网。稻田上方和侧面均用尼龙防鸟网覆盖,以木柱或水泥柱作为支架固定。防鸟网设置一般高2米,以方便饲养管理和捕捞为宜。

二、鳅苗放养

1.苗种选择

品种为台湾泥鳅,苗种来源为附近当年人工繁育苗。苗种体长3~4厘米,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游动有力、体表黏液丰富、规格整齐。

2.苗种放养

放苗时间在4月下旬,密度为6万尾/亩。鳅苗种入池前用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以杀灭携带的致病菌,浸浴消毒时要注意观察泥鳅的反应情况,如有不良剧烈反应时要缩短浸浴时间。鳅苗入池时要放试水鳅20余尾,检测池水是否会引起鳅苗不良反应。

三、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

放苗之前,应先进行培饵。此时水深不宜过深,可先期注水0.4米左右,每亩施腐熟发酵的猪、牛粪等300千克左右或多元复合肥25千克。每间隔2~3天注水10厘米左右直至达到正常深度。这样有利于水温提升,便于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饵料生物的培育。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位70厘米以上。定期注换池水,前期可每半月换水1次,中后期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每10天应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5~20厘米。定期巡塘,发现泥鳅浮头时要及时换注新水。可采取施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泼洒生石灰等方式进行水质调控。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溶解氧在3毫克/升以上,pH 7.5左右,水色为黄绿色。

2.投饲管理

投喂全价膨化配合饲料,投喂量为泥鳅重量的 4%~6%。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泥鳅的活动量和摄食量逐渐增加,应适当增加投喂量,以在一小时内吃完为宜。投喂采取“四定”原则,定时:每天投喂3次,分别是上午8点左右、中午12点和下午6点左右。定量:根据泥鳅的不同生长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投喂量相对稳定。定位:泥鳅的游动能力相对较弱,为减少泥鳅长距离游动摄食,应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定质:保证投喂的饵料不受潮、不变质等。

3. 病害防治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注水培饵前要彻底清塘并晒塘,选择苗种要规格统一、活动力强、体形健壮。定期检查、加固防逃设施和进、排水口。定期驱除和清理蛇、鼠、蛙、鸟等敌害生物。此次养殖过程中泥鳅没有发生大的病害。

四、收获上市

9月后,泥鳅规格便达到30克/尾以上。此时可视市场情况和气温变化适时捕捞上市。台湾泥鳅具有不钻泥的习性,可用地笼进行捕捞,剩余的将水放干后集中捕捞。此次试验共捕获成品泥鳅9730千克。

五、效益分析

1.投入成本

共改造稻田9亩。投入包括稻田改造费用 65000 元,铺设防鸟网费用 9500 元,苗种费用43200元,饲料费用93400元,稻田租金6300元,水电、人员工资、病害防治等有关费用合计19700元。试验总投入237100元,平均亩投入26344.4元。

2.销售收入

共起捕成品鳅9730千克,平均亩产1081千克。泥鳅按塘口销售平均价格26元/千克计算,销售收入252980元,平均亩销售收入28108.9元。

3.经济收益

此次效益核算是把稻田改造工程、防鸟网铺设等固定设施投入计算在内,稻田改造一次投入可使用 6~10 年,防鸟网可使用3年,第二年养殖则可节约成本约每亩8278元。

六、小结与讨论

1.泥鳅是一种大众化的小型经济鱼类,目前市场前景较好。在铜仁地区,泥鳅价格与鲟鱼价格差不多,但养殖泥鳅投入要小得多,技术门槛更低,更能为普通农户所承受。养殖泥鳅应选择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苗种来源有保障。

2.本文介绍的改造稻田养殖泥鳅模式是一种在铜仁山区更容易推广的模式。山区百姓思想更为保守,流转土地时不允许破坏稻田边界、土质和面貌。相较于直接挖田成塘,本文的模式改造成本略高,但当年即可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往后盈利可达每亩万余元,经济效益可观。

3.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防漏、防害和养水,田埂改造时,务必做好防漏措施。稻田的选择要远离大河大沟,防止洪灾损毁。防害设施要配备完全,定期巡塘,定期清除敌害生物。暴雨天气尤其小心,务必经常巡塘。塘中可适当种植水葫芦、水白菜、水花生,为泥鳅生长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4.苗种投入约占养殖成本的20%。台湾泥鳅繁殖的技术门槛不高,建议大规模养殖时,苗种以自繁为主,降低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