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朵朵随笔】广州老街故事之——东山口的街坊(一)默默耕耘的东山画佬

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东山口的洋房(摄影 朵朵)
写在前面的话
广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大都市,广州的老街上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广州老街的故事就是广州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大家了解广州的老街和老街上发生的故事,“朵朵随笔”将推出“广州老街故事”栏目,不定期编发广州老街的故事(也会编发一些岭南习俗的视频欣赏)。广州的东山口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民国时期,这里曾是达官贵人和青年才俊聚居之地,这里有很多难忘的往事,让人不断地去追寻。《东山口的街坊》系列写的是几个小故事,《东山口的街坊》(一)默默耕耘的东山画佬讲述的是一位老画家的故事。李芝龙是一位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弟子石昌明是他的恩师,曾手把手地教他画虾,他在东山口生活了七十多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东山”。
(说明:如视频前面有广告是由微信平台自动添加,不受编辑控制,请大家谅解。)
李芝龙从艺60周年联欢晚会视频(节选)欣赏(视频提供:李芝龙 )此视频拍摄于2019年10月11日,一向低调的画家李芝龙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举办了从艺六十周年纪念联欢晚会,有100多位亲朋好友到场祝贺。晚会上有精彩的节目,李芝龙老师现场作画并向所有到场的嘉宾表示感谢。
东山口街拍视频欣赏(视频制作 朵朵)
东山口街景,当年的老电影《羊城暗哨》《秘密图纸》《七十二家房客》《中华英雄》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图中高大的小叶榕树已经有两百年多年的历史,是东山口“活着的地标”。(摄影 朵朵)
东山口的街坊(一) 默默耕耘的东山画佬广州的东山口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民国时期,这里曾是达官贵人和青年才俊聚居之地,这里有很多难忘的往事,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东山口是广州的老城区,这里有很多洋房,大部分是民国时期建的。据说原来的东山口地广人稀,加上地势较高,很少有人居住,显得有些荒凉。后来,随着基督教的传入,东山口成为传教基地,教会开辟的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来此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口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地方。一些权门显贵,文人志士,华侨富商纷纷聚集东山口,兴建了一栋栋中西合璧的红砖洋楼和花园别墅。
广州东山口的得名,据说缘于附近有座东山寺,这座寺庙后来被毁,但东山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广州的东山口是包括以龟岗为中心的寺贝通津、培正路、新河浦、合群路等路段。
在广州有“东山的少爷,西关的小姐”之说,老广州人说,以前,东山口一般住的是达官贵人,东山的少爷一般是官宦人家的儿子,见过世面,大部分都会出国念书,东山出来的少爷都是有文化,有教养的;西关一般住的是经商的人家,西关的小姐一般都是商人的女儿,有生活的情调,她们过着优越而精致的生活,西关的小姐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所以,东山的少爷,西关的小姐,在民国时期很有名,东山口也成了广州“官宦文化”的代名词。
我在广州这座大都市生活了二十多年,这里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就想把一些老街的故事写出来,而东山口是我一定要写的。一来是我工作的单位地址原来就在东山口(后来搬到新的地址),每天上下班都会从东山口的那些古色古香的小街小巷里走过,对那里很熟悉;二来是我特别喜欢那里的氛围,我也经常会到东山口走走看看。现在,东山口的小街小巷里那些民国时期建的洋房,有的有人住,有的没有人住,有的被改造成了酒吧、画廊和卖服装的店铺。虽然这些洋房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墙体有些斑驳,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美。
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广州视察,接见了正在社区进行书画活动的李芝龙,与他握手并亲切交谈,使他终生难忘。但他却从不张扬,只是默默地耕耘。(图片提供 李芝龙)
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广州视察,接见了正在社区进行书画活动的李芝龙,与他握手并亲切交谈,当时他正在画此画(图片提供 李芝龙)
李芝龙和恩师石昌明在一起,石昌明是齐白石的弟子,是他手把手地教李芝龙画虾。(图片提供 李芝龙)
《东山口的街坊》系列写的是几个小故事,《东山口的街坊》(一)默默耕耘的东山画佬讲述的是一位老画家的故事。李芝龙是一位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弟子石昌明是他的恩师,曾手把手地教他画虾,他在东山口生活了七十多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东山”。
我认识李芝龙老师不久,是因为我想写广州老街故事而跟他结缘。为了写东山口,我就想去采访一些“老东山”人。陈瑞春大姐听我说想采访老东山人,就热情地介绍了李芝龙老师。陈瑞春大姐原来在广东省文化厅任调研员,系第十届省政协文化和文史专员。我很早就认识她,她也是一位作家,出版过几部著作。陈瑞春大姐说李芝龙老师曾教过她的儿子画画,是一个老东山,他应该知道很多老东山的故事。在陈瑞春大姐的引荐下,我认识了李芝龙老师,由此听到了一些尘封的老东山故事。
2020年11月的一天,陈瑞春大姐带着我去李芝龙老师的画室拜访他。李老师的画室名为“画园”,在东山口的一个小巷子里,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建筑,他租下来做画室已经很多年了。走进李老师的画室,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就映入眼帘:画室前有一个小花园,种有茶花、菊花和兰花,还有一些盆景,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门口放着一个鱼缸,鱼缸里养着五彩的锦鲤,在清澈的水中闲游;一只金黄色的猫悠然自得地在电暖气旁取暖。
知道我们去拜访他,李老师很早就在画室等着,听说李老师喜欢音乐,我把自己出版的几张唱片送给他。看到我送给他的唱片,李老师高兴地说那天正好是他78岁的生日,我送他的唱片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听李老师这么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我无意中竟然送了他生日礼物,这也许是一种缘分吧。
李芝龙老师的画室(画园),他每天在这里创作,教孩子们画画。(图片提供 李芝龙)
李芝龙老师在写生(图片提供 李芝龙)李芝龙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图片提供 李芝龙)
外国友人到李芝龙老师的画室参观(图片提供 李芝龙)第一次拜访李老师的那天,因为是他的生日,听说家人要给他过生日,我们就没有谈太多。那天,李老师把他的一幅名为“顺风顺水”画作送给了我,画作是李老师画的虾,他画虾已经有很多年了。后来,我又几次拜访了李老师,去听他讲老东山的故事。那天,当我再次去拜访李老师时,他已在画室等我,还专门泡好了茶水。李老师一边给我倒茶水一边说:“今天知道你要来,我专门把藏了三十多年的茶饼拿出来泡给你喝,这个茶水很好喝的。”我喝了一口茶水,味道是不错。李老师又接着说:“上次你送给我的唱片很好听啊,我每天都听你的歌呢。”听了李老师的话,我笑着说:“您喜欢听就好啊。”李老师一脸认真地说:“我说的是真的,我天天都听你的歌。”我和李老师就这样开心地聊着,开始了我的采访。
李芝龙大概是7岁多一点就跟着父母搬到东山口居住,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他说他读书在东山、工作在东山,老了也住在东山,他对东山有很深的感情。
李芝龙从小就喜欢画画,也喜欢写作文。小时候,他总是跑到离家不远的五羊新城去写生。当时,由于家里生活拮据,他放学的时候,会到菜地捡拾菜叶,拿回家里做菜吃。那时的五羊新城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到处是农田、菜地、鱼塘和树木,一派田园风光。后来,李芝龙就经常去那里写生,用他的话说就是那里到处都是美景,他去写生,一画就是一天。
东山百货大楼,据说以前在附近有一座东山寺,后来被毁,民间传说东山的由来和东山寺有关。(摄影 朵朵)
东山的基督教堂,这座教堂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的东山从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变成达官贵人和青年才俊聚居之地,和这座教堂有很大关系。(摄影 朵朵)
培正路一景,附近有培正中学,培道中学(现为广州市第七中学,李芝龙老师曾在该校就读),两所中学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摄影 朵朵)
为了方便写生,李芝龙曾自己动手做过几个小画箱,他说因为画箱太贵,当时家里也不富裕,没有钱买,只能自己动手做。他背着自己做的小画箱,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有的时候,顶着烈日去画画,太阳照到颜料上,反光把他的眼睛都模糊了他也不管,照样画画。小画箱跟着他“走南闯北”,直到现在,李芝龙还保留着一只当年他做的小画箱,他说看到那只画箱,就想起当年写生的情景,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李芝龙去写生的时候,还经常有“跟班”。几个和他同龄的小伙伴,看到他背着一个小画箱去写生,就高兴地跟着他去,那几个小伙伴虽然不会画画,但站在一旁看李芝龙画画,他们也觉得很有乐趣。后来,每次李芝龙去写生的时候,还会主动邀请那几位小伙伴,小伙伴们也会高兴地“陪着”他去写生。
除了到五羊新城写生之外,住家附近也是李芝龙的写生“打卡”地。他住在保安南街,附近有许多洋房,他把那些洋房一栋栋都画下来。东山口有特色的地方,李芝龙都去画过,那里的基督教堂、小街小巷,都被李芝龙“收入”了画中,虽然有的画作没有保留下来,但李芝龙说当年的那些美景已经留在了他的记忆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李芝龙也在不知不觉中画了很多写生的作品,也为他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李芝龙又认识了几位广州军区的老画家,他经常跑到军区请教,大家对李芝龙都很友善,把一些绘画的知识传授给他,还送给他画画用的速写本,让他受益匪浅。多年后,回想起当年到广州军区请教老画家的情景,李芝龙说“广州军区美术组”是他的艺术“摇篮”。他从那些老画家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地处东山的中共三大会议会址纪念馆(摄影 朵朵)
东山口的一处民宅,据说当年毛主席和杨开慧曾在这里住过。(摄影 朵朵)
东山口街景,这条街也是老电影《羊城暗哨》的取景地。(摄影 朵朵)李芝龙本来想报考美术学院,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去考,后来他到街道工作,虽然在基层工作,但他一直都没有停止画画,几十年都在默默地耕耘着。
为了画画,李芝龙曾到处拜师学习,碰到画家朋友就去请教。李芝龙以前喜欢画风景,还喜欢画竹子,当年,东山口的一栋洋房前种着很多竹子,李芝龙天天都会跑到那里画竹子,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那时的李芝龙可以说是见什么就画什么,他学过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直到1985年,他认识了恩师石昌明,才开始了“画虾”生涯。
说到恩师石昌明,李芝龙说石昌明不仅教他画虾,还教他做人,他把石昌明当父亲一样敬重。李芝龙说他认识自己的恩师,是改名字带来的好运。李芝龙原名李任周,后改名为李芝龙。李芝龙说他改名是一位香港的朋友建议他改的,那位朋友跟他说,改名会给他带来好运,他听从了那位香港朋友的建议改了名字,不久就认识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石昌明。说起自己当年的改名之事,李芝龙说那位香港的朋友很神奇,他改了名就真的有好运。
认识石昌明是李芝龙的幸运,因为石昌明是齐白石的弟子,擅长画虾。李芝龙认识石昌明之后,就把他收为弟子,教他画虾。李芝龙说石昌明是手把手地教他画虾,石昌明还跟李芝龙说当年的齐白石怎样教他画虾,他就怎样教李芝龙画虾。多年之后,李芝龙偶然看到一个齐白石画虾的视频,画虾的手法跟石昌明教给他的一模一样。
东山口《东山少爷公园》的雕塑(摄影 朵朵)
东山口街景(摄影 朵朵)
东山口街景(摄影 朵朵)
认识了石昌明之后,李芝龙的画艺得到很大的长进,继而倾力钻研齐派艺术,创办“画园”,开班授徒。画以花鸟为主,山水画也有独到一面,兼以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渐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每每提起恩师石昌明,李芝龙总是说他很感激恩师,因为有了恩师的教诲,才有了他的今天。
李芝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东山”,他说他对东山有很深的感情,东山的小街小巷他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他就像一个东山的‘活地图’,‘活字典’。哪条街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就算有的街道后来改变了模样,但在李芝龙的心里,还是留着当初的样子。因为东山口的历史渊源,这里也成了电影的取景地。当年有很多电影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像《羊城暗哨》《秘密图纸》《七十二家房客》《中华英雄》等老电影都在东山口取景拍摄。李芝龙说他曾在几部电影里做过群众演员,当时,别人跟他说去做群众演员,他二话不说就去了。他说只要是宣传东山,他都愿意去。后来,广州准备写有关地名的书,他也积极参加撰写稿件,有关东山地名的稿件几乎都是由他编写的,他说因为他对东山有感情,所以,只要是东山的事情他都可以义务去做。在东山口有一家酒楼,原来叫“东山酒楼”,现在叫“广州酒家”,酒家门口有两棵高大的小叶榕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前几年,听说有人去做过勘察,这两棵大树的根已经穿过了几条街。所以,尽管经历了数不清的岁月风雨,它还是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棵参天大树可以说是东山口“活着的地标”。李芝龙说他经常到那家酒楼喝茶,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直到今天还是经常光顾那里。广州人喜欢喝茶,有的老广州人只要喜欢一家酒楼,会风雨无阻地到那里喝茶,坐同一个位置,几十年不变。这样的情景,也许只有在广州才能看到,李芝龙和那家茶楼的缘分也延续了几十年。李芝龙老师在篆刻(图片提供 李芝龙)
李芝龙篆刻作品欣赏(图片提供 李芝龙)
李芝龙篆刻作品欣赏(图片提供 李芝龙)
喝茶其实也是李芝龙每天的“例牌”,他每天到画室,总是会先沏上一壶茶,边听音乐边喝茶,然后才开始画画。据说夏天的时候,他还自创了一种喝茶的方法,就是用冷开水泡“铁观音”,味道很清甜。说起喝茶,李芝龙也有自己的心得,而李芝龙更喜欢说的话题是他画的虾。李芝龙的画室也是他的教室,他在画画之余也教学生,他教学生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的在大学任教,有的出国深造,不管在哪里,学生们只要回广州,都会来看他。他的画室(教室)也名声在外,吸引了外国友人也来参观。在他的画室里更多的是孩子们的身影,很多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李芝龙的画室学画,李芝龙对每一个来学画的孩子都认真细心地教,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为孩子们垒起一个个希望,他的画室也成了孩子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多年来,李芝龙默默耕耘,低调地生活,他说他就是一个喜欢画画的“画佬”,他也喜欢别人叫他“画佬”而不是画家。2003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东湖社区服务中心考察,和正在服务中心书画挥毫的李芝龙亲切交谈。这次经历让李芝龙很难忘,他说能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地交谈是他没有想到的,而这次难忘的经历他也没有跟别人提起过,直到朋友跟他说看到相关的照片发表出来,他才跟朋友说起。自从认识了恩师石昌明之后,李芝龙大部分时间都在画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虾的习性也有所了解,也更加喜欢画虾。他说虾很有灵性,虾有“五德”:“悠游自在”,遨游水中,无拘无束;“生机勃勃”,活蹦乱跳,生意盎然;“能屈能伸”,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清白有节”,冰肌玉骨,高风亮节;“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虾的这五德是它的灵性所在,也是李芝龙画虾的“精髓”所在。后来,恩师石昌明去世,李芝龙说他要把恩师的画艺传承下去,让齐派艺术发扬光大。
当年李芝龙自己制作的小画箱,这个小画箱曾跟着他到处写生,也见证了他的创作历程。(图片提供 李芝龙)
李芝龙写生作品欣赏(60年代的五羊新城)图片提供 李芝龙
李芝龙写生作品欣赏(60年代的五羊新城)图片提供 李芝龙
李芝龙写生作品欣赏(60年代的五羊新城)图片提供 李芝龙
如今的五羊新城(图片提供 李芝龙)
如今的五羊新城(图片提供 李芝龙)
今天的广州东山成为了年轻人必选的网红打卡胜地,那些各具特色的小街小巷里经常能看到年轻人拍照的身影。而对于世居这里几十年的李芝龙来说,他对东山的感情更多的是来自心底里的回忆,在他的心里,多年前的东山更有味道。为了让年轻的一代记住老东山,他常常把自己当年保留下来的写生作品,一遍遍地拿出来给学生看,跟学生们讲当年东山的故事。每当跟学生们讲起当年写生的经历,李芝龙好像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他把老东山的影像留在了自己的画里。如今,李芝龙在自己的领域默默耕耘了六十多年,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作品多次在国内各地展览,并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国家展览。并以民间艺术家身份,随“中国广东艺术团”赴法国海外省留尼汪(非洲)圣保罗市进行友好访问。六十多年的笔耕不止,六十多年的风雨路程,李芝龙这位东山“画佬”,齐白石的第三代传人,深得齐派精髓,擅长画虾,被称为“广州虾王”。 后记:广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大都市,广州的老街上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广州老街的故事就是广州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大家了解广州的老街和老街上发生的故事,“朵朵随笔”将推出“广州老街故事”栏目,不定期编发广州老街的故事(也会编发一些岭南习俗的视频欣赏)。
广州的东山口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民国时期,这里曾是达官贵人和青年才俊聚居之地,这里有很多难忘的故事,让人不断地去追寻。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虽然,东山口那些当年的洋楼里已经换了主人,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一直都在。很多古色古香的小街小巷变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也是广州市富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街区。
东山是广州市的老城区,老广州人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有的人虽然去了国外,但他们的心还是牵挂着东山。世居东山的老广州人都喜欢东山,爱东山。此文中所写的画家李芝龙老师就是一位把“根”扎在东山的“老东山”人,他在为保护东山的文化默默地耕耘着。在广州这座城市,像李芝龙老师那样默默耕耘的人还有很多,广州是广州人的家,我们大家都有义务去爱护她。
《东山口的街坊》系列写的是几个小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东山口,他们虽然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东山人。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朵朵随笔”将会把这些平凡人的小故事慢慢地讲给大家听。
附:李芝龙老师的画作(写生)和篆刻作品欣赏
画作欣赏

写生作品欣赏
60年代的五羊新城
60年代的五羊新城
60年代的五羊新城
60年代的保安南街
60年代的瓦窑后横街
60年代的保安南街
60年代的保安南街
篆刻作品欣赏

广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大都市,广州的老街上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广州老街的故事就是广州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大家了解广州的老街和老街上发生的故事,“朵朵随笔”将推出“广州老街故事”栏目,不定期编发广州老街的故事(也会编发一些岭南习俗的视频欣赏)。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 :“朵朵随笔”公众号是义务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朵朵随笔”以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为宗旨,拉祜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是拉祜族民族文化的宝库,宣传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每一位拉祜族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朵朵随笔”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发生在广州街头的真实故事(广东吴川飘色欣赏)【朵朵随笔】都市街头的暖心故事(广东惠东渔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