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孩子的抚养权(“劝我辞职后,老公夺走了孩子的抚养权”:赵薇太敢拍,却让太多妈妈不敢看……)

孩子的抚养权
这里每天和你一起分享好听、好看的童书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最近,办公室妈妈推荐我看了一组短片——赵薇导演的《听见她说》。
 
每一个短片,都不长,20多分钟,通过一个人的独白,讲述不同年龄段女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有成长的痛楚,有对自己容貌的焦虑,也有人到中年,被老公劝辞职,却被出轨被抢夺抚养权的困境和重生。每个故事都我们清楚地看到:

一个人成长中的缺失和遗憾,怎样影响着他以后的生活。
 
走过30岁的而立之年,少年、青年时代的迷茫和痛楚,我还依稀记得。
 
如今,在养育两个女儿的的过程中,我也看到过太多孩子、太多人,因为“走错路”,生活过的不幸福,不顺畅。
 
这部《听见她说》的短片,正是用旁人的眼光视角,剖开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最不能丢,什么最该抓住。
 

我觉得,无论是成人,还是我们育儿的过程,看到它,都能从中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每天花两小时三十七分化妆的女孩
缺失的,不止是自信
 

第一个短片《魔镜》,讲述的是一个看上去阳光时尚的女孩,却每天有着“病态”的化妆经历和心理冲突。
 
女孩每天必不可少的重要事,就是花2小时37分钟化妆。
 
可她化妆,不是为了把自己修饰得更得体,而是为了掩盖“缺点”。
 

她称自己是“丑陋基因的集大成者”,认为脸宽、鼻子塌、小腿粗、头发稀疏等容貌特质,都是自己致命的缺点。
 
为此,她每天用近乎病态的执着,去“化妆”。
 
除了化妆,女孩还深谙很多搭配法则:“黑色让鼻子显得挺拔;红色可以让下颌线更清晰;鲜艳的颜色能转移人的注意力……”
 
而更多的时候,隆重的化妆,女孩只为了自拍,发朋友圈,看人们的赞美和评论……
 

把生命中大量的时间,拿来用在掩盖外貌“瑕疵”上,只为博得别人的赞美和认同,女孩的行为,看得人心酸。
 
谁能想到,表面那么青春靓丽的女孩,实际上,对自己容貌却是那么的不自信。
 
那些看起来精致、时尚的妆容,不过是她来用来给自己打气,企图让自己自信的武器。
 
为了更自信,女孩还四处寻求整容方法。
 
直到一个整形医生对她说了这样几句话:
 
“你长得很漂亮啊,内双很有特点;鼻子虽然不高,但挺俏皮;嘴唇也不薄,衬脸型刚刚好……”
 
听到这几句话,女孩大哭起来。虽然她依然不信自己很美。可她终于意识到,过分重视外貌,正是因为自己内心能量不足。
 

小时候,我们听过太多的“不要”“不好”“不行”“别这样”“别那样”,可却很少听到肯定我们作为一个个体,那些独一无二的,值得欣赏的地方。
 
那些长期不被肯定的孩子,长久以来,其实一直背负着不自信的压力。长大后,他们会用各种看似可笑的行为,去找存在感、去证明自己。
 
有的缺失,甚至能上升到人格,跟随孩子一辈子。
 

著名心理学家张德芬常说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说的是,所有外在的行为,其实都是一个人内心投射的结果。
 
极度想要得到外界的认同,不过是内心没有认可自己。
 
可见,关注孩子内心成长,帮孩子建立人格自信,是一件跟关注他们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事。
 
而无论育儿育女,还是父母的自我成长,我们都要记住,不去轻易,因为一件事,一句话,就全盘否定自己,否定孩子。
 
我们不完美,但这没关系。因为,独一无二才珍贵。
 
一个人,只有深度认可了自己,心里才有力量。学习、工作、事业上才能源源不断的“用力”,让我们迎来新的自信。
 
生命的平和喜悦,就来自这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总有新力量冒出来的状态。
 

人生没有标准“活法”
套子下的孩子,得不到幸福
 

几个短片中,最触动我的,是《重塑》。
 
大多数人的中年危机,来自职场压力、教育重担或养老责任。
 
可《重塑》里这个女人的中年危机,却来自老公出轨,她丢了家庭、丢了孩子抚养权,人到中年,孓然一身还要重新来过。
 

可细看她从小到大的“标准人生”,似乎又看到了某种“渊源”:
 
小时候,她喜欢疯跑、爬树,可父母说那不是女孩该干的事,不能那么野;

长大后她想学地质,父母说那没用,不安稳,她就在父亲指定的大学读书,毕业做了会计;婚育年龄,已经变的温顺、明理的她,在母亲期待下,嫁了一个不够爱,但诚恳可靠的男人;

婚后,在丈夫的要求下,她“懂事”地辞了马上要升职的工作,专心照顾家庭;

就连丈夫出轨、离婚后,她都在通情达理、体面的“标准活法”下,被要求不能撒泼,不能哭闹……
 

太过标准的人生,束缚了她的想法和个性,把她变成了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好前妻……却唯独没有她自己。
 
人到中年回头看,却发现前半生,她活了一场寂寞。所有的活法,都是她作为工具人,在替别人活……
 
知乎曾有个话题:“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高赞回答是社会学家李银河。
 
她说:“人活着,最值得追求的目标来自三方面:物质生活、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
 
大多数人,能关注到物质生活,也能关注到人际关系,可唯独会忽略精神的感受。
 

而恰恰是精神的“存在感”,才让我们体验到了真正活着的意义。
 
一个孩子的成长也类似,真真正正地为自己的感受而存在,那才是活过,才会让一个生命,鲜活而有创造力。
 
太过刻板的人生,很难生出幸福。。
 
而无论男孩女孩,他们需要的,是底线教育,而不是各种世俗观念的约束。
 

女孩痛诉“母女连体”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爱自己
 

短片《许愿》,讲述了一个女孩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痛。
 
26的小雨,没有朋友,没有恋人,没有个人空间。这一切都源于妈妈的“爱”。
 

妈妈怀孕小雨时,小雨爸爸出轨了。从此,妈妈的生命里,只剩了小雨一个人。
 
她独霸小雨,不许小雨见爸爸及爷爷奶奶;
她不再信任任何人,自己不谈“朋友”,还偷偷赶走了小雨的男友;
她给小雨同学零花钱,请她们监视小雨;
甚至她自己想不开,也曾尝试带小雨一起死……
 
太盛的爱,全方位的控制,只让小雨觉得窒息。
 
26岁的生日那天,小雨许下的愿望竟是“宁愿自己从没来到这个世界上!”
 

短片的视角,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痛斥。
 
站在母亲的角度看,一定也有千言万语的委屈和不甘:
 
“我搭上了后半生,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却换来你“宁愿没出生”的生日愿望?”
 
发人深思的两代人的悲哀,促使每个为人父母者去反思:
 
亲子之间,怎样的关系和界限,才是真爱?

这让我想起美国富豪、把私人载人火箭发射上天的马斯克。
 
他也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
 
当时马斯克的妈妈要一人养3个孩子,但她很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职责:
 
抚养孩子,爱自己。
 
马斯克的母亲,从事模特本职工作、同时打4份工,50岁,孩子们基本独立了,她又去办模特学校,学习营养师,把自己的生活经营的风生水起。
 
榜样+支持的育儿模式,让她的三个孩子,都在各自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

马斯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母亲是我的英雄,我的成功都来自于她的影响。”
 
不控制、不拖累、不负累,两代人,是两类见识过不同世界的个体。
 
我给你保护、经验、眼界、引领;你给我奋斗的力量和勇气。
 
亲子关系的融洽和滋养,其实也来自于欣赏和互补。尊重,是最能让我们做到欣赏、引领孩子的基础。
 
有尊重,就能看到界限;有尊重,就会懂得自省;有尊重,也会赢得互相尊重。
 

3个短片,描绘了3种不那么幸福的人生。
 
仔细对比又会发现,这3种人生里,都缺了一种通识,那就是:“爱自己”。

在传统的教育和文化中,我们更提倡“和”,提倡牺牲和付出。
 

可看完这个短片,我却想呼吁父母们,无论我们自己的人生,还是教育孩子,请多灌输这样的观点:
 
爱自己多点,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最好的。
 
爱自己,不是自私自利,而是珍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并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
 
当一个人,勇敢为自己的想法而活,他会勇敢、自由、自信无畏,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人生,不仅美,且幸福,少有遗憾。

 树妈说:

文章之后,还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说一下,咱们开通视频号啦。

好多妈妈提过没时间看文章,后续我会在这里,用短视频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经验……

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就能关注,欢迎来坐坐!

扫码关注“小树妈妈”

扫码关注“成长树”

我先在视频号里等着大家啦。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更多精彩原创,点击图片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收听上千本图书音频

孩子的抚养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