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陈礼贤 | 买《史记》记)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

? ? ? ? ? ?? ? ? ? ?1我买的第一部《史记》,是岳麓书社所出的白文本,时为一九九六年,我在通江一个镇上的中学教书。当时一月工资仅百余元,那些年百事丛集,开销大,手头紧,买书是奢侈的事,遇上一本想要的书,往往思前想后,轻易不敢下手。一日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岳麓书社推出一套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中有《史记》,精装本十六元四角,这在当时是很便宜的了。我教高中语文,课堂上要讲到《史记》,但是这么一部名著,我只在选本上读过一些片断,从来没有完整地通读过。现在有这么便宜的本子,决心要买一部来,下功夫读一读。东拼西凑,积得十几块钱,汇到长沙岳麓书社读者服务部邮购。书很快就到了,厚厚一册,九百多页,拿在手里很沉,可是一翻,焦愁起来。因为,我的古文底子差,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注释,读起来很感困难,而此书为白文本,虽然标点分段,简体横排,可是不注不译,好像一盘生肉端到面前,感到无从下手。但既已买来,只有硬着头皮读。那时手头有厚厚一册缩印本的《辞源》,还有一套《中国古代文学史》,里面有一节专讲《史记》,遇到疑难问题,就到这两本书里找答案。先读《五帝本纪》,此为全书首篇,所写黄帝、尧、舜等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年代久远,文字古奥,感觉确是难读。巧的是,有一天,我上街办事,在镇上唯一一家书店竟然碰上一本《白话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四年五月第一次印刷,由台湾六十位教授合译,台静农先生作序。真是雪中送炭,大喜,从生活费里挤了些钱,买回家来。原文和翻译过来的白话对读,顺畅多了。这回先读《项羽本纪》。此文很多古文选本上都有,此前读过。不过,仍用从前读古文的笨办法,先看两句原文,再看译文,意思明白了,拿笔工整地将译文或注解转抄到原文旁边的空白处,日后再读,也不用看注解了。那时教学任务繁重,每天要备课、讲课、批作业、改作文、跟班辅导,读《史记》,只能从繁杂的事务中挤时间,一篇《项羽本纪》读完,差不多要一个月。接着读《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但是吕纪仅读过开头两段就停了下来,因为马上要高考了,三天一考,五天一试,紧张得透不过气,就停了下来。等到送走毕业班,再看《史记》,心境却变了,兼以枯燥难读,于是放过一边,不再翻阅。二十多年过去,现在翻开岳麓书社的白文本《史记》,除了读过的两三篇留有密密麻麻的笔记,其他页面干净得很。第一次读《史记》,开始雄心勃勃,中间磕磕绊绊,最后竟是这样半途而废。?2第二次买《史记》,是十年之后的2006年12月。其时我已到报社做编辑,时间比当教师充裕,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一日,在新华文轩看到架上列有中华书局所出的简体字横排本《史记》,忽然梦醒一般,心里说:要读一读《史记》了。当即购得一套。此书一套三厚册,蓝面精装,每段正文后面,列有三家注,比白文本好读。但此书到家仅半月,2007年1月10日,书店新到一种十卷本的《史记》(亦为中华书局版),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点校,绿皮封面,平装,每本都不厚,便于把持,阅读甚为便利,是公认的好本子。此时经济上宽裕了,购书勿需如从前那样思前想后,又买了一套。此书一来,置于案头,经常翻阅,而半月前买的那套硬面精装的本子,从此束之高阁——写这篇文章时,从书架上取下来翻了翻,还是九成新呢。这套绿皮封面的通行本《史记》,竖排,繁体字,封面设计古意十足,我很喜欢,以为这才是古书的样子。每到晚上,只要得空,就坐在灯下阅读。还是老习惯,边读边在书上写写画画。原文用大字排印,每段后面列有小字排的三家注,遇上生疏的词句,“三家注”里有的,稍作整理,用红笔抄在原文上下的空白处。“三家注”不注的,就查字典,并将注释抄到原文旁边。遇难解的句子,翻翻《白话史记》。有时候,读着读着会产生一点感想,也顺便写在书页间。这一来,书页的天头地脚,也留下不少文字。读《史记》,当初的想法是,从头至尾,逐一阅读,不漏一篇。这想法本来不错,因为《史记》的表现手法,是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平分散在数篇之中,使之参差互见,彼此补充;书中各“表”,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也应该读。但我是把她作为文学作品来看的,以为“书”和“年表”这些内容,既枯燥乏味,对自己又无多少用处,就略而不看了,主要读的是本纪、世家和列传。断断续续,差不多用了三年时间,大体看了一遍。其中,《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斯列传》《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我很喜欢,多次复读。初读时,都是坐在桌前,正正经经,抄抄写写,复读就很随意了,等家人端饭上桌那会儿,坐在沙发上读两段;睡觉前,歪在床头读两页……复读,就是享受了又享受。不过,对这个通行本,读的过程中,也觉有些不足。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三家注”并无注解,需另备工具书查找,很麻烦。此外,“三家注”的作者亦是古人,他们的集解、索引、正义自然也是古文,有些地方看得似是而非,仍需字典词典帮助。还有,我想,古今研究《史记》者甚多,他们对全书或某篇、某段有很多精彩评论和分析,然而分散于各处,常人很难看到,如果有一套汇集这类评析的书籍,供人参阅,该是多好啊。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试着在网上搜索,看有无这种版本的《史记》出版。这才知道,江西人民出版社早在2003年即已出版的韩兆琦编著的《史记笺证》,正是我想像中的书籍。目前(2015年),此书正在重印。韩先生研究《史记》多年,在大学里开课讲的也是《史记》,他有一本《史记二十讲》,即是在讲稿的基础上编成,我此前读过,印象很深。《史记笺证》,据报刊介绍,是研究《史记》集大成之作,它以《史记》三家注、《史记评林》、《史记志疑》、《史记会注考证》等为基础,进一步搜集资料,鉴别去取,积十几年之功编撰而成,是目前注释最为详尽,收集、引证材料最为丰富的本子,对疑难字、生僻字都加了汉语拼音,对历史地名都加注了现今地名,对古帝王的纪年以及月日干支都加注了公元某某年以及某月某日,对古代的度量衡都加注了约当现今的近似值。显然,这要比中华书局的通行本更好读,遂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花四百多元从杭州“通雅轩”购回一套。这套书,还收集了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对《史记》中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论,还收集了有关文学方面的评论资料;每篇文章结尾都有“集评”,荟萃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宏观的义理解读,帮助读者欣赏理解作品,比如《秦本纪》的“集评”,收录了古今中外的专家(计有归有光、方苞、泷川资言、凌稚隆、马非百、郭沫若、杨宽、洪迈等人)对本篇的解读,可扩大读者眼界。“集评”之后是韩先生的按语,概述全篇主旨,评判传主,直抒胸臆,简洁明快,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是他书没有的,对读者很有益处。此书十厚册,目前还在阅读中。购《史记笺证》之前,我买过一些现当代学者的撰著,如白寿彝《史记新论》等。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史记校勘评点本》(李炳海校评),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一篇“点评”,两千字上下,往往抓取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给人以启示。有次出差,在重庆北碚一家小店见到李学勤先生的讲稿《史记·五帝本纪》,也买得一本。这类书可开阔眼界,看一看有好处。只是我见闻有限,买到的读到的不多。为帮助阅读,还买过一些工具书,如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张政烺主编的《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还从网上买过厚厚一本《史记辞典》(仓修良主编),它对《史记》里的词都有解释。?3有人说:《史记》一书,你一买再买,是不是想在研读《史记》上做一点什么?我说没有这样的打算,更没有这能力。最初读《史记》,是想,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应该看看这部人人皆知的巨著。后来读,是因为喜欢,还有就是,觉得有意思。读史有什么意思?很有意思。作为最负盛名的史学、文学名著,《史记》的语言,《史记》在人物描写及谋篇布局等诸多方面取得的成功,令人倾倒,它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它的思想性很强,引导我思考。有人说,读史,是读古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很有道理。读《史记》,对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形态,对前人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人生,可以集中地进行较为全面、充分的了解,能让人明白很多事理。一个八十岁的人,怎么忽然就当上了丞相?一个乡下穷苦青年努力上进,在砍柴之余还吟诵不止,可他老婆不但不鼓励,反而感到羞耻,并最终为此离婚,这是为何?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秦二世为什么说“人还是太多了”……史学家就如先知,把世间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一一指给你看,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那个人的前世今生,给你娓娓道来,你由此知悉了历史上很多秘密,发现很多事情的真相。读着读着,你对人生好像看得更全面更透彻了,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看法,对自己做人的要求,等等,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对他人更宽容,对物质和金钱看得更淡,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时,旁人发现,你变了,比从前更平和,更从容,更谦逊,更坚定,更忍辱负重,同时也更沉默寡言。没人知道,在你默然无语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正在闪现一些历史画面。读《史记》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样的问题:人类社会,在科学与技术、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等方面,总的趋势是进步,但在有些方面,比如人们的道德水准,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下一代可能比上一代差。人性的善恶,也不因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下一代跟上一代差不多,也可能更糟糕。历史上,很多人事“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在同一件事情上,前世有人犯过大错,后世还有那么多人重蹈覆辙……总之,《史记》一书,富含历史经验,充满人生智慧,读一读,看了百样人生,知兴替,明得失,是很有意思的事。原创:陈礼贤?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