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焚膏继晷的意思(讲解成文:焚膏继晷)

焚膏继晷的意思
讲解成文:焚膏继晷
原文赏析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元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

1
“膏”和“晷”
很高兴“讲解成文”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上回我们讲了“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今天呢,我们来讲讲另外一个成语“焚膏继晷”。
我们说中文啊,真的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语言,当我们在看到“膏”这种汉字的时候,我们真的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充满了敬意,一个字,从字形上看,它不但包含了读音,包含了它最基本的分类,更奇妙的是,还给出了它一些指事性的含义,我们看,膏这个字,下面是个“月”字,在古代啊,“肉”字和“月”字非常接近,到后来就逐渐演变为“月”字了,表示一个大类,跟肉有关的事物,而上面“高兴”的“高”,是表面、上层的意思,这样上下连起来,“高月”就是“高肉”,它指代的是在上面的,或者表面的一层肉,那就是油脂了,或者说是肥肉。所以啊,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膏”这个字,就会觉得非常容易理解,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学会更多的词组,比如“民脂民膏”,“雪花膏”,“膏药”等等,我们一看这些词语,就可以掌握这些词汇的大致含义了。

古代的“月”和“肉”字

再比如“晷”这个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说明啊,这个字和太阳有关,下面呢,是个咎由自取的“咎”字,咎的本意是违背,过错,它表音,却又表示了晷这个字的指事意思——“和太阳背离的事物”——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太阳下面的影子嘛!这个“晷”呢,就是古代人们利用太阳的影子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装置,我们又叫“日晷”。有去过故宫的朋友,当我们走到太和殿门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左边呢,放着一个圆盘,上面一根针,这就是“日晷”,它表示时间,右边呢,放着一个小房子一样的东西,叫“嘉量”,用来测量距离,表示空间。这两样东西放在太和殿门口,象征着古代帝王对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掌控。

古代的时钟——日晷

所以说,我们如果细细地去品味这些汉字,就会发现汉字虽然复杂,但隐约地,那些复杂的字里边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呢,又往往可以帮助你去理解这个字的本义。只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时往往忽略了这些规律,从而给汉字的学习带来困难。所以学习语言,最根本的要“追溯源头”,掌握字词的本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好,我们继续回到“焚膏继晷”这个成语,从本义上来看,这个成语讲得就是太阳下山了以后,继续焚烧膏油来维持光明,意思呢,就是说,学习啊,一直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形容读书持之以恒,非常用心。当然在古时候,在晚上用得起膏油的,那也不是一般的人家,非富即贵,穷孩子们,只能“凿壁偷光”,“映雪读书”。那我们的这位“焚膏继晷”的主人公,他,到底是谁,又呢,是怎样一个人?

2
散文和“唐宋八大家”

在讲解这个人物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个概念。我们很多人读过朱自清的文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是他《荷塘月色》里边的一段话,写得那样婉约,那样柔美,里边呢,又赋予了作者细腻的情感,这样的文章呢,在我们现在,叫散文,和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啊什么的,一起构成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一句话,概括这类文章呢,说是“形散而神不散”。什么叫“形散”呢?就是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那什么又叫“神不散”呢?说的是整篇文章,虽然形式自由,但立意明确,写的东西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的。这类文章,大部分啊,都是描写自己的个人情感。所以,我们把这类文章呢,叫做“现代散文”,这是一种狭义的“散文”。
既然有“现代散文”,那势必就有“古代散文”!在秦汉之前,人们写文章啊,没有那么多讲究,特别是对于文学的格式,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先秦的文学,他们的句子,没有字数要求,也不讲究押韵和平仄,比如我们之前已经讲过的《昭王坠屦》和《退避三舍》,这样一类的文字,我们统一把它叫做古代散文。先秦的时候,除了《诗经》等少量的文章,大部分都应归类到散文。

散文《兰亭集序》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聪明人就出现了,这些聪明人,恰逢太平盛世,平时也没啥事可干,他们就开始玩起一种游戏来。当然,聪明人玩的也跟普通人斗鸡斗犬的不一样,他们玩的是一种“文字游戏”,看看谁写的文章“华丽漂亮”,他们给文章规定了很多格式,规定了字数,规定了格式,规定了押韵,还规定了平仄,有的呢,还必须得配上音乐。所以渐渐地,“赋文”,“骈文”,“诗词”就开始渐渐地流行起来,并且乐此不疲,因为你会骈赋文,会诗词,就说明你是一个高逼格的人。《红楼梦》里边贾宝玉带着那一帮贵族小姐们,没事干就整天饮饮酒赋赋诗,连“呆霸王”薛蟠有时候也不得不需要作上几首歪诗来附庸风雅,说明那个时候写文章,玩文字游戏,当时是作为一种高雅的情趣,在文人墨客之间呢,非常流行。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轴定格在晚唐,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朝是一个“诗歌”盛行的朝代,基本上就是吃个饭,喝个小酒,都要吟上一首,类似于我们现在用微信发朋友圈。所以,即便像李白那样的大诗人,他也写了很多的“烂诗”。那么多的诗歌,大多都是空洞无物,没有多大意思,却要遵循一大套的繁文缛节,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难写了,所以,这个时候,有个人就跳出来,提倡要“复古”,就是回复到写古代先秦时候的散文。提倡写文章啊,不必要遵守那么多的规章制度,让文章回到他本来的面目,这个人物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焚膏继晷”的主人公——韩愈同志。
韩愈

好,韩愈同志现在开展“复古运动”,要开始写“散文”了。韩愈提倡的“散文”呢,跟我们现在说的散文又有很大不同。我们在前面提了,“现代散文”呢,是一种狭义的散文,而韩愈提倡的“散文”呢,是一种广义的散文,他的内容呢,更多!有政论,有故事,有游记等等,基本上对应了我们现在所有的“现代文”,所以,一丁老师这样认为,如果你要提高现代文的写作水平,最好最好呢,还是应该去学习一下古代散文,古代散文比诗歌什么的更接近于现代文,格式自由,但又不失语言的美感,是形式和内容的最佳平衡,所以建议呢,大家都去读一读《古文观止》,里边的每一篇古代散文,都是传载千年,是精品中的精品。
《古文观止》里边收录了很多韩愈那个时期的散文,人们把那个时候的散文家们组了一个群,群名呢,就叫“唐宋八大家”,有八个人,韩愈为首,他呢,是首先提倡用古文来写东西的人,当之无愧的老大,同一个时期,还有个叫柳宗元的,散文也写得特别好,影响呢,也特别大,所以,也把他请进了这个群。

欧阳修
现在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我们说,群里最重要的人物叫群主,群主出场,大家准备好接红包——这个群主,就叫欧阳修,欧阳修是宋朝人,离“韩柳”的时代已经差不多过去几百年了,他非常推崇“韩柳”,于是呢,就把他们请进了群,一天到晚在朋友圈里不是转载他们的文章,就是展示自己的文章,文章写得好,看得人越来越多,吸了一大群的粉丝。他自己还有个学生,叫曾巩,文章也写得出类拔萃,于是就把“曾巩”也拉到这个“八大家”的群里,曾巩有个同乡兼好友——王安石,散文也写得好,于是,王安石也进了群。
故事来到某一年,这一年呢,朝廷组织乡试,就是考进士,欧阳修是主考官,他的学生曾巩呢,也同时参加了考试。考完试,欧阳修在批改试卷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因为当时呢,考生的名字呢,是密封的,看不到,按照文章的风格,欧阳修猜测是自己的学生曾巩:这就犯难了,如果点了自己的学生为头名,那是要被别人说闲话的,于是,为了避嫌,就点了个第二名,放榜以后才知道,这个第二名也不是自己的学生曾巩,而是路远迢迢,随着自己的老爸和老弟来京师参加考试的一个四川人——苏轼苏东坡。
现在大文豪终于出场了,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拜会了欧阳修,欧阳修对这 “苏家父子”大为赞赏,大力提拔,大发朋友圈,所以这三苏呢,也进入了这“唐宋八大家”,好了,现在这八个人终于齐了,唐朝两个——韩柳,宋朝六个,欧阳修为首,弟子曾巩,曾巩的同乡王安石,还有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
到这里,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讲得好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在华山论剑一样。可实际上,欧阳修从来也没有组建过这样的群,“唐宋八大家”,那是后来喜爱他们文章的人,把他们放在一起讲了,而我们,也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把他们的人物关系讲的更加透彻,让大家呢,能够轻松记住这个“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3
《进学解》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自然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物,文章写得好,又会创新,更为重要的特质呢,还特别勤奋,一个学霸,还比你学渣勤奋一百倍,那可想而知,同时代的人,跟他差距有多大。所以,我们今天学的“焚膏继晷”,讲的就是韩愈自己是如何勤勉学习的。
今天讲的这一段文字呢,选自《进学解》。当时呢,韩愈刚好担任唐朝的“国子学博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清华北大校长,在国子监里,当时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进学解》讲得事情呢,是一次早会,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国旗下讲话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一次对话。
韩愈授课

第一句“弟子事先生于兹(zī)有年矣。”显然这一段呢,是出自一个学生的话。这里“弟子”指的是国子监里边的一个学生,先生呢,指的是韩愈,“事”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向……学习”或者“拜……为师”这么个意思,“于兹”——“在这里”,这里“兹”是一个代词,这里或者这个的意思,我们现在还在说“兹事体大”,讲的是这个事情非常重要,用法一样。“有年”,表示有很多年了。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呢,就是说“弟子在这里向先生学习已经有好几年了”。
“先生口不绝吟(yín)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这句话就展现了散文美的地方,“口不绝吟(yín)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是一个对仗句式,“口不绝吟”,“手不停披”是两个成语,嘴巴没有停止吟诵,手上没有停止批阅,表示学习或工作孜孜不倦,坚持不懈。还有“六艺之文”和“百家之编”也是两个成语,指的是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历史典籍。这里边,“六艺”指的是《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和《春秋经》;“百家”呢,指的是先秦时候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先生您啊,口里不停地吟诵那些六艺里边的文章,手上不断地批阅着百家编写的书籍。这句话呢,有两层意思,一呢,是写韩愈读书的勤奋,到了“口不绝吟”和“手不停披”的地步,再呢,就是讲了他读书的范围——“六艺之文”和“百家之编”——这也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就是我们要么不读,要读呢,就必须读那些最最经典的书籍。

五经(《乐经》已失传)
下面这一句:“记事者必提其要,纂(zuǎn)言者必钩其元。”我们要重点提一下,这里又有一个成语,叫“钩元提要”,这里“元”和“要”呢,都是首要的,重要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记录事情的时候必定是提炼事情的关键,纂写言论呢,肯定要写出它的主旨”。“钩”和“提”两个动词用的恰到好处,都表明了韩愈记事纂言的用心。这句话也有两个意思,一呢,我们写文章也好,说话也好,要紧紧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来展开,二呢,我们看书的时候,要抓住文章中最精华的,最精彩的东西,把他们提炼出来,化为己用。
我们说这篇文章写得是真好,接下来的两句,又是成语:“贪多务得,细大不捐(juān)。”心里贪婪地想着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大大小小都不放过。这里捐呢,是丢弃的意思,我们现在还有捐的这种意思在用,比如“捐献”、“捐躯”等等,都是丢弃,失去的意思。这两个成语也可以有贬义的意思,举个例,一个人对于金钱和财货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了,那么显然就有一层贬义的意思了。
学为明理
文章接下去便是“焚膏继晷”的出典了:“焚膏油以继晷,恒兀(wù)兀以穷年”。这句话里,“焚膏继晷”是成语,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这里还隐含了另一个成语“兀兀穷年”,“兀兀”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兀”就是高山上的平地,上面一横把山尖削平了,用“恒兀兀”这三个字来形容长时间保持一种状态,非常地形象。“穷”呢,是尽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啊,日以继夜地发奋学习,并且整一年都始终保持这样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学习的态度!
最后一句:“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这是弟子对于韩愈的一种赞美:先生您对于学业,那可以说是相当勤奋了!有一句名言,也是出自《进学解》里边: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意思是学习在勤奋当中总是会越来越精进,而在嬉戏当中往往就会逐渐荒废落后;积极地思考总是能够让事情变得成功,而不经大脑的随性又往往会毁了你的事业。所以我们看到,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身体力行,克勤克己,虽然当时已经是“北大清华的校长”了,可以说是才华横溢,聪明超群,但依然还是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地保持着学习,所以,对于我们大都数没有天赋,才能一般的人来说,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做事,来对得起当下呢!

焚膏继晷

4
学会欣赏是学习的动力
我们“国学三六五”里边呢,只是节选了《进学解》里边的一小段文字,如果把整篇文章拿出来讲,会更加具有观赏性。我们节选这一段的目的呢,只是想通过我们这样地分析和讲解,能够让大家喜欢上国学。而事实上,一般地来说,如果你能够稍稍通晓一些国学的常识和内容,那么你的文学水平就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了。而如果假如有一天,你能真正地感受到国学之美,那么,在你心中,就埋藏了这样一个由兴趣爱好而驱动的永动机,会指引你不断向前进步,而这呢,也正是我们开办这个栏目的真正意图了!

焚膏继晷的意思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