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晚清为什么废除科举(清朝取消科举制度导致亡国)

网友提问:

晚清取消科举是亡国的开始吗?

优质回答:

晚清取消科举是亡国的开始吗?

这个问题,无非就是说,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导致了国家灭亡。大概想了一下,这个观点包含的意思可能是这样:一是科举废除引起了社会动乱,比如举子们在国子监和翰林院的聚集;二是废除科举关闭了当时社会人才的发掘渠道,许多人才转而追求社会变革;三是科举废除以后,清廷新的的选人用人政策没有进入正轨,导致了无人可用,社会颓废。

其实,以上几个原因,看似本质,其实表象。清朝灭亡的真正原因,还是因为自身腐朽造成的,是两年多年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这台古老的机器,再无回缓的余地。与科举制的存废,并无直接关联,下面详细说说。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炀帝时期,经过唐宋一直延续至清代末年。科举制度,是“分科举士”的简称,就是规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做官为宦、进入仕途的可能性。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么好的考试和选拔制度,为什么要废除呢?

其一,科举制度的晋升取士通道太窄,竞争太过激烈。科举,原本是读书人的特权(后来出现了武举,其实本质没有区别)。清代举人到状元,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考。乡试每三年一次,每次中举的大约在三千人上下。四万万同胞里面,平均每年抽取一千人晋升阶层,这个比例,对庞大的清朝来说,渠道实在是太窄了,难怪会有“范进中举”这样的情况发生。颓废的科举制度,也遭到了许多诸如康梁之类思想进步人士的抨击。

其二,科举制度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各种不同人才需求。其实,在同光时期,就逐渐暴露出了选人用人上的弊端。在朝堂之上,是之乎者也的老学究和守旧派,而社会各个方面破旧立新的需要,却急需大量的新兴科技人才,比如李鸿章的北洋和张之洞的南洋,还有朝廷颁行的各种新政,这些人才的膨胀式需求,单单依靠四书五经是万万不行的。

其三,废除科举是新兴教育提质发展的必然。废除科举制后,朝廷选拨官员的标准更宽泛,为了解决用人问题和人才需求,洋务运动的几位中兴名臣们,都在各自想办法,如李鸿章建立天津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张之洞在湖北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约两千六百余所,还有百日维新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等等。

其四,废除科举是社会人才扩展途径的需要。清朝末年实行新政以来,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改革朝廷官职、办学堂、练新军和成立咨议局。许多等待开缺的秀才,可以通过咨议局参与地方政务,间接实现阶层晋升;还有许多有理想而不愿参加或无法参加科考的人,可以选择军官学校、武备学堂,甚至保送留学到国外的学校深造,北洋水师的许多将领就是在日本学习归国担负重任的。

由此可见,废除科举制,对清朝政府来说,是掐断了延续两千多年取士的传统。可以想见,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选择改掉一项老祖宗的成法,必然要面对成千上万的没有生路的读书人,引起新的社会不安定。这个选择,对当时的执政者也是艰难的。

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应该说,清廷的这个选择,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确实到了应该为之的时候。清朝的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传统的行政性人才,对于当时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毫无知悉,也毫无敏感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举制的废除,只是挖掉了清朝政府身上的一块腐肉,这块肉,不是挖的太早,而是挖的太迟了。新学的诞生,却是一剂金疮药,虽然清朝政府已经满身腐烂,这一贴金创,却为古老中国的复兴,留下了一脉香火。

其他网友回答

显然不是,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废除,主要还是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朝廷的用人需求,而且这一政策出台是与清末一系列变革相辅相成的。网上有言论认为科举取消后断绝了精英上升渠道,从而引发乱局,稍加思索便会发现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科举制度为何被取消

科举制度之所以会被取消,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取士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19世纪80年代以后,清廷在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之后,也开始寻求一定的变革,而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这种覆盖面较窄的取士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朝廷的用人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规律。

因此,在1888年,清政府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准许设立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学科纳入考试内容。而在次年,又加设经济特科,用来招揽经时济变之才。而当时康有人等人也建议,应该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意图改变科举制度僵化的问题,为朝廷选拔出更有思想和能力的人才。然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取消了这种变革,科举考试再度恢复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开始推行“新政”,此后在各地封疆大吏的请求下,朝廷于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改八股为策论,但科举仍未废除,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人们依旧重科举而废新知识。之后,在袁世凯、张之洞的建议下,朝廷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意图大力推广新式学堂,丰富各种学科。

因此朝廷宣布,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岁科全部停止,由学务大臣颁布各种新式教科书,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废除科举制度断绝精英上升渠道说不通

网上有言论认为,废除科举制度中断了精英的上升通道,使得这些精英不能为朝廷所用,导致这些精英转而投身革命,因此认为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但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从前文我们不难看出,科举制度的取消是和新政的推行密不可分的,是清末新政的其中一项而已。

在废除科举制度后,非但没有断绝精英的上升渠道,反而因为取消掉了固化的上升渠道,使得朝廷取士变得范围更大、渠道更广。而朝廷的预备立宪、建立新军、改革教育、兴办企业等措施的推行,更使得朝廷对各方面人才需求量更大,确保了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能为朝廷所用。

在旧的科举制度中,往往以文章好坏论优劣,能够写一手漂亮字、做几篇漂亮文章的人就能够进入朝廷,但这些人是否具备执政和管理能力,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全是个未知数。而不论是以策论为主的新式取士制度,还是后来的新学,则更加侧重实际,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反而更加具有实际作用。

因此,可以说取消科举制度是打破旧规则,是为朝廷这滩死水注入了活水,虽然打破了旧的上升渠道,但却也增加了更多的新渠道。

取消科举制度是清廷灭亡的重要标志

但如果说科举制度是清廷灭亡的重要标志,我认为是成立的,因为科举制度的改革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清廷已经腐朽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通过科举制度步入仕途的官员们已经完全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解决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困难。

我一直认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核心就在于两个字“稳定”,因此它们对于“改革”这种事情从来都是避之不及的,清廷同样如此,即使清末极度危及的情况下,新政的推行仍然是一波三折。因此,能让清廷下定决心改革科举,可见统治者也明白,自己的统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罐头。

事实上,到了清朝末期,清廷的统治已经是千疮百孔,外部、内部危机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些危机的迫使之下,清廷才不得不推出所谓的新政,而废除科举便是清廷所做的各种妥协中的其中一个,从这一点上来讲,说废除科举标志着清廷统治的危机,一点都不为过。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的灭亡不是开始于科举,但是科举的取消的确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的高三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要迎来高考。结果国家教育部忽然下发通知,高考从今天开始取消,你会怎么想,心理承受压力小的人估计会被气死吧。

在清朝宣布取消科举当时全国准备走科举道路的人必然很多,这样无异于把这些人逼上绝路。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被绞杀,其中最大原因之一是因为太平天国不尊重儒学,不行科举,得不到“知识分子”即“士人”的支持。不管哪朝哪代想坐稳江山,必须得维护好“知识分子”的利益。

其他网友回答

科举制度根本不能选拔人才,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去的都是迂腐无知的烂文人!废除科举制度绝对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失败的原因在于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没能制定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