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刘邦为什么不杀张良萧何而杀韩信(刘邦为什么杀死韩信张良)

网友提问:

“汉初三杰”为刘邦立下大功,张良萧何善终,韩信为何最后被杀?

优质回答:

刘邦手下有三位才能卓绝被后世推崇的人物,,他们是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

他们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都立下了不世功勋,可最终三个人命运迥异,值得后人深思。

   刘邦完全是靠自己的拼博,依靠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夺取天下的,刘邦用人之道,有张有驰,体现了非常高的艺术。

项羽和刘邦相比,在用人方面颇有不足。范增是项羽的智囊,但他的建议却常常不被采纳。

如果项羽采纳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刘邦早已被杀掉,哪里会有后来的楚汉争霸?

刘邦自己总结过项羽失败的原因,不听范增的意见便是其中之一。

(刘邦)

刘邦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当韩信逼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时,刘邦为了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虽然心中十分生气,但仍然不动声色,满足了韩信的要求。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韩信的用兵,刘邦最终占用了项羽。

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为吾用, 所以吾胜也。”

可以看出汉初三杰各司其职,对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性。

刘邦重用张良、萧何、韩信,是政治利益的驱动。

随着汉朝的建立,,这三个人反而因为他们的才能,成为刘邦的潜在对手,他们与刘邦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风云际会之中,为什么张良、萧何得到善终,韩信却死于非命呢?

(张良)

三人之中,张良出身贵族,是个有理想的人。他曾刺杀秦始皇未果,在逃亡之中结识刘邦。

《史记》上说“良亡,,间行归汉王。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张良非常了解刘邦的心理,,他一直努力帮助刘邦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宣扬“沛公殆天授”的主张。

反对一些人建议刘邦“复立六国后世”的意见,,非常符合刘邦的胃口。

张良对历史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他能给刘邦战略层面的建议,他是刘邦最重要的战略设计师。

因为楚强汉弱,所以在韩信的问题上,他建议“君主能与共天下,,可立致。”

让刘邦对韩信采取安抚策略,换取韩信的支持。当项羽集团覆灭后,又督促刘邦“袭夺齐王军, 徒信为楚王”,将韩信的兵权夺走。

(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大管家,有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刘邦称他为第一功臣。

在刘邦攻下咸阳,,诸将都在争抢金帛财物的时候,萧何却推行将秦朝的“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为后来刘邦“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萧何是个优秀的HR。正是他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认为韩信是“国士无双”,并明确的告诉刘邦,欲争天下,非韩信不可。

当韩信逃走时,萧何又上演了月夜追韩信的大戏,促使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

在楚汉之战中,萧何帮刘邦看守关中大本营,“转漕关中, 给食不乏。”

完美的完成了刘邦后勤部长的任务。

刘邦称帝说萧何常有“万世之功”。“诏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韩信)

面对刘邦的这种宠信,萧何头脑很清醒,他制定汉朝法律,建议“无为而治”,最终能够“位冠群臣, 声施后世”,可以说在历代开国功臣中,萧何的下场是最好的之一。

韩信是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而又非常自负的英雄。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不如意的,年轻时饭都没得吃,又受跨下之辱;跟了项羽又不能用,跟了刘邦也不受重用,要不是萧何力荐,也许他只能一生默默无闻。

另一方面,韩信又是个极为自负的人。

他一生总让人看不起,所以他需要用才能和地位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要靠“齐王”这种名号来证明他的成功。  

    韩信的军事才能不用多说,刘邦能容忍韩信在自己危急时候敲竹杠,也证明韩信是刘邦不可或缺的。

但刘邦需要韩信为自己服务,而不是韩信服务于他自己的个人追求。

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与张良、萧何不同,他们其实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起张良、萧何来,相当的不稳定。

在刘邦称帝,后,韩信与刘邦合作基础没有了,韩信就成为刘邦要铲除的危险人物。

   古代君主的政治权力是不容分享的,开国功臣如果不认清这个根本问题,想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中与皇权斗争,后果是很惨的。

汉初三杰命运的迥异,是三人对这个问题认知的差异造成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那些老兄弟个个争功,争赏,张良却认为刘邦“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所以“愿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

(张良归隐)

张良这个人,是属于那种有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他对功名利禄真的不放在心上。

他的理想就是推翻暴秦,如果他只想过优越的生活,他大可以不必冒险刺杀秦始皇。

张良是韩国贵族,衣食无忧,不是为了理想,他何必把脑袋挂在裤带上造反?

所以汉朝建立后,张良完成了心愿,他的人生已经圆满,他不想再负政治责任。

特别是在刘邦准备废除惠太子中,张良请出商山四皓,逼得刘邦发出“ 羽翼已成, 难动矣”的感叹后,张良不愿意有朝一日被刘邦“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所以他放弃权力,归隐林下。

萧何的为人可以用老奸巨滑备来形容。他举荐韩信固然是为了刘邦的事业,但也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后来他为了政治自保,又可以毫不犹豫的出卖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咏叹。

早在刘邦与项羽交兵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非上所诏令召。”

刘邦对萧何真的那么放心?非也。刘邦多次派人慰问萧何,其实也是一种试探,对忠诚度的试探。

萧何自己也知道“汉王有疑心也”,所以他将他的子侄送到刘邦阵中,换取刘邦的信任。

萧何初入关中,得百姓心,民所上书皆与相国,也遭受到刘邦的责问,萧何只得通过贪赃枉法破坏名声的办法来换取刘邦消除疑虑。

这也说明萧何是一个为了自己,可以采用任何手段的人,这种人的生存能力很强,惯会见风使舵,掌握领导意图,是官场上的不倒翁。

(韩信之死)

韩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分场合,不知收敛言行的作法。韩信提出代理齐王,这是政治上的幼稚,也是他最后被杀的祸因。

韩信“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这是刘邦最害怕的事。

在刘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后,韩信用称病不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更是愚蠢的做法。

所以司马迁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攻,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蒯通曾对韩信建议拥兵自立,韩信虽然没有采纳,但这一直是刘邦的心结。

被贬的韩信“日夜怨望”,更坚定了刘邦铲除他的决心。

刘邦要想建立一个皇权至上的统一国家,必然不会允许异姓王的存在,刘氏子孙的封国制与郡县并行,是符合刘邦心意的政治制度。

作为最高统治者, 刘邦是不会舍不得除掉“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韩信的。

(刘邦与萧何)

封建社会的皇权至上,任何臣下都必须依附皇权存在,所以刘邦完成国家统一后,信任的是陆贾为代表的儒生,喜欢的是儒生们给他制定的那些儒家礼仪。

也许刘邦看不起儒生,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儒家统治驾驭民众有着一套高明的办法。

刘邦需要的是臣服于皇权的儒吏,,需要没有政治野心的臣下,而不是像韩信那样有着巨大威望和能量、而又一心想当诸侯王的危险人物。

萧何虽然贵为丞相,但相权也一直被刘邦打压。刘邦后来借口上林苑事件, 挤压相权,如果不是萧何表现得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等待他的命运如何还不可知。

刘邦与汉初三杰的关系说白了是一种利用和需要的关系,三杰只有在规范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才能被皇权所容忍。

所以三个人三种性格,三种命运,是丝毫不奇怪的。

参考资料:《史记》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其他网友回答

导语:韩信、张良、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他们三个人是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最大功臣。

然而,张良、萧何在天下一统之后,分别采取措施,打消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从而得以善终。

韩信在三人当中军事才能最为出众,可是,他的政治头脑最为低劣,看不清形势,被刘邦夺去权力以后,经常口出怨言,愤愤不平;并且意图造反,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分别叙述以下建国以后三人的表现:

一.张良。

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封赏功臣时,刘邦要把齐国的肥沃之地封给张良,以作为对张良功劳的酬谢。但是,张良坚决拒绝了,他最后只要了一小块封地,并且以身体虚弱,不堪重用的原因,不愿在朝廷中当官;一心要回家休养身心,著书立说。

张良这种淡泊名利的处事态度,使刘邦大为赞赏,明白张良以后不会再有叛逆之心。因此,刘邦对张良非常放心,一直都很尊重他。就连吕后对张良也是敬仰有加。

二.萧何。

萧何在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中,资历最深。他一直负责管理行政事务,治理地方,供应前方粮食辎重;并且组织兵源,增援前线。在这个过程中,萧何有力地保障了汉军的后方供给,立下了大功;而且树立了很高的个人威望。因此,刘邦对萧何是极为猜忌的。

萧何后来意识到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防范。于是萧何为了打消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达到自保的目的,就不惜自毁名声,大肆贪污,侵占百姓财产。以致弄得百姓不满,官员侧目。不少人都到刘邦那里去检举萧何的不法行径。

刘邦闻听萧何一心求田问舍,醉心于当个富家翁,对萧何的猜忌之心马上就放下了。后来,刘邦也没有惩治萧何的不法行为,依旧对萧何予以重用。

三.韩信。

韩信在刘邦集团中战功最大。韩信一心想当个诸侯王。当刘邦最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竟然要挟刘邦封他作齐地的“假王”。刘邦虽然很恼火,但是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封韩信当了真正的齐王。

后来,在刘邦准备与项羽进行最终决战之时,再三下令韩信率部前来参战,可是韩信迟迟不动身。直到刘邦在张良的点拨下,对韩信许下了优厚的条件、无尽肥沃的封地,韩信这才率军而来。

这些事都使刘邦对韩信极度气愤。而韩信卓越的军事才华更是刘邦最为忌惮的。所以,刘邦乘其不备,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又把他从王爵贬为淮阴侯。

到此地步了,韩信居然还是不知进退,经常出语不逊,满怀怨言。并且对樊哙等功勋权贵非常蔑视。人家尊敬他,他竟然认为与人家一起饮酒吃饭是很丢人的事。对刘邦的态度也非常差劲,竟然当面说刘邦领兵不如他韩信。

最后,韩信在极度苦闷之中,意欲勾结陈豨谋反。可是机密泄露了,韩信被吕后骗入宫中,被一群女人用竹枪杀死了。

结语:在战争结束,天下太平之时,韩信不知收敛,不去恪守臣子的本分;反而经常口出怨言,对皇帝及同僚不尊重,终于招致了杀身之祸。这实在是韩信自己作死的啊。

其他网友回答

汉初三杰的确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刘邦曾感慨地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连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取,吾不如韩信。填国家,抚百姓,不绝其粮道,吾不如萧何。”一个是设计谋划,出谋划策,一个是率军打仗攻城掠地,一个是为军队供给粮草,作后方和后勤工作,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打江山时可以君臣共济,同心同德,同仇敌忾,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大汉王朝。西汉建立后面对着的不是共同的敌人,而利益的分配,权利的划分。同时又建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是各种矛盾都应时而生。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形势张良看的比较通透,为保全自己,来了个急流勇退,归隐山林,随仙人赤松子云游天下去了。因而张良不争权不争利,远遁山林,逃避红尘喧嚣,做了一个自由自在人!

萧何出身于县吏,惯会见风使使舵,又洞悉生存之道,变的世故起来,因此保住了生命和富贵也在情理之中。

只有那韩信面对形势的变化,不能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对军事得心应手,而对政治一窍不通。当年自封齐王时刘邦受了窝囊气还记住哪笔帐呢!又不检点地窝藏了亡秦大将钟离昧,以致被刘邦略施小计拿获失去王位。当个淮阴侯被监视时还不老实,整天夸跃自己的功高盖世。最不该的是与陈豨通信谋反,被吕雉抓住了证据,被杀未央宫。韩信的悲剧在于他自己不能洞察时世,对政治的弱智。兵法与政治都是相通的,一个表现在战场,一个表现在朝堂,韩信既知兵,焉能不知政?

其他网友回答

因秦朝暴政,故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发生了农民起义和贵族起义,其中有陈胜吴广起义、原六国贵族起义、刘邦起义等。后刘邦经过反秦抗楚终成帝业,建立了大汉王朝登基为帝。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不仅仅因为他个人的综合能力过人外,还有就是大汉开国功臣辅佐的原因,其中比较著名的、熟知的就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用兵如神。萧何善于镇守、统筹。张良、韩信、萧何是为大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

不过汉初三杰的结局却有很大不同,张良、萧何的结局是比韩信好的,得以善终,而韩信却落下被杀悲惨的结局。这是为什么?

汉初三杰中,韩信的结局是悲惨,而萧何虽然最终的得以悲惨的结局,但其实曾经萧何也曾受到刘邦猜忌的,只不过后来萧何为了让刘邦消除对自己的猜忌,就用了自污声名的办法,从而让刘邦消除了猜忌而得以后来的善终。

而张良身为刘邦最为信任的谋士,他除了计谋过人之外,而且他还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在刘邦登基为帝后,他就功臣身退,远离开了大汉权利中心。再加上刘邦本身就如对他颇为敬重,如今又退隐,所以后来也得以善终。

韩信则不同,他虽然和萧何、张良同样为大汉的建立立下大功,但张良只是谋士,本身并无实际兵力权利,再说后来他又退隐。萧何虽然后来贵为相国、位高权重,但却并不是像异姓诸侯王那样手握重兵。如此萧何、张良本身而言对刘邦得以威胁是不能和韩信相比的。

一则,韩信战功赫赫,用兵如神,可谓是所向披靡,连英雄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都被逼的兵败自刎而死。韩信在当时可谓是少有对手。立下大功的韩信本来就如是功高震主。刘邦为帝后,韩信因功被封为异姓诸侯王,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是手握重兵。

如此韩信不仅用兵如神,而且手握重兵,那就对大汉朝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刘邦在为称帝前,本来就对韩信猜忌,当时之所以还重用韩信,是因为韩信确实是军事人才,刘邦还是需要用韩信来打败项羽,是故刘邦不得不一边猜忌韩信,一边安抚韩信,比如刘邦封韩信齐王之事。

本来韩信就受到刘邦的猜忌,后来韩信又为手握重兵的异姓诸侯王,加上了功高震主,如此韩信就落下了悲惨的结局。不过虽然如此,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地位,以及他为大汉建立的功勋是得到肯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在建立王朝的过程中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但是对于刘邦而言三人的威胁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刘邦而言萧何是一个管家,他能够将朝廷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张良是一个出主意的人,但是这二人无论才能多么的出众依旧需要依靠于众人的听从才能够发挥作用,很显然韩信便是这个能将巨大力量爆发出来的人,他的统兵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士兵对他的爱戴也是无可挑剔的,韩信对皇权没有丝毫的敬畏,在他的眼中自己领兵征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胜,而且他还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提出了过分的要求让刘邦分他为齐王,这样的行为让韩信在刘邦的心中印象急剧下降,也让二人生出了隔阂,正因为这样刘邦对于韩信的提防之心一直都很重,因为韩信如果有反叛之心,他是有很大可能实现的,这对于刘邦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