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学堂

诗歌写作,出现这种症状,很要命

不知大家有没没注意到,新诗的历史虽然很短——到目前来说,仅仅刚过了一百年,但我们读一些诗,如果非要评价的话,有两个字最贴切:“老气”。写作,始于模仿。有些作者模仿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文笔如脱僵野马,滔滔不绝,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天南海北一番感慨之后,情感生硬得好像是机器生出来的。有些人模仿八九十年代的朦胧诗,读起来云山雾罩,望之若空中楼阁。模仿汪国真,则一味格言警句,心灵鸡汤,浅白若水;模枋海子,则大词套词,罗列堆砌,空洞无物;模仿一些当代名家,则如墙角堆山,只知往晦涩难懂上钻。一味模仿,却不得神髓,读完这样的作品,常忍不住感慨,这种写法已经有点落伍了!并且作者越是努力,越让人觉得可惜:方向不对,走得越快,距终点也就越远了。设备老了,如不进行更新,生产出来的大多是不符合现代技术标准的次品。一些写作者写作数十年,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果你说他写的不是“诗”,估计作者听后也会火冒三丈,一跳三尺高:老子辛苦写作几十年,几千首诗的写作经验,你一个少不更事的后生娃娃,竟敢说我写的不是诗!年轻人,要谦虚啊!可是,你再捧起他的大作品读,怎么也生不出耐心读完的勇气。好像他的经验、阅历并不足以反馈到他的作品上,他作品的“老”确实像脸上生出的皱纹一样,无法再回复新鲜的色泽了。刚过了一百年的中国新诗,某些经验、方法竟然已经过时了。刚过了几十年,某些经典作品,竟被人批得一钱不值。为什么会这样?像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大量涌现一样,新诗由破到立,也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经验。以前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限于获取知识的途径,人们学习写作,往往要宗法一人,在某一基点上去提升自己。这个学习是有序而缓慢的。但是互联网时代,即便再贫贱的农家子弟,他们也能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潮中快速学习,能通过大数据归纳、分析,快速找到适合自己模仿、学习的对象。写作技巧叠次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再按以前的方法学习,确实会事倍功半了。对于一个有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诗歌写作经验的写作者来说,写作方法“老气”是要命的。更为要命的是,很多看出他“症结”的人,都没有勇气或不忍心告诉他。不是所有的写作者都能成为大诗人,但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当有先进的学习模式,当能知道参照什么样的路径。他要能放空过往的经验,不间断地去留意新事物,保持认知的更新迭代,这样他才能跟得上未来的发展趋势。他的作品才不会刚写出来就已经过时了。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