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母婴学堂

原阳民协、故道文苑携胖妮开心炒房联合征文“家乡年味”(八)《家乡情》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故道文苑
编者按:
又临岁末,新年将近。原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故道文苑、胖妮开心炒房联合举办的我心中的“家乡年味”征文比赛也已拉开序幕。当年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春节是热闹的,人们满满的幸福感觉。这些年,日子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仿佛在繁华中缺失了当年年味应有的那种感觉。请欣赏作者心中那最难忘的春节回忆!
(八)
家 年 情
作者:薛成立 图片:网络
“下雪了,年来到。小妮儿戴花,小孩儿放炮……”,年少的我和发小说唱着儿歌,提起过年,真是喜上眉梢!
儿时的家还属贫穷,我清楚地记得弟弟经常拾穿我的衣服。也许是男孩好动的缘故吧,我的布鞋直接穿烂,没有给弟再穿的机会。大年三十晚上,妈定会把我和弟的新衣服都拿出来。我把秋衣、棉衣、棉裤,甚至袜子都摆在床头,初一起早才穿,不像弟弟三十晚上就穿上了。这个习惯我保持到上高中才改变。
我的学生时代,腊月二十三起就算寒假。“二十六,蒸馒头”,母亲开始忙活了,我常帮忙烧地锅,多年节前都烧。娘夸我认真负责,蒸出的素包、糖包、枣包,我第一个吃。
小时候,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就忙着写春联。乡亲辈分我喊大伯的,毛笔字写的不错,左邻右舍的春联都请他写,大伯是来者不拒,各家提供红纸就行。“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是那时典型的一副对联。
记事起,过年买的大肉方、猪杂、青鱼等都是父亲收拾,我至多打个下手,拿盆、换水什么的。直到现在,我家过年处理这些事仍是父亲操持。年少时,我做不好,现在年富力强了,爹又怕弄脏我所谓机关人员的衣服。想想真有些愧疚。
儿时,大年初一早晨,我在鞭炮声中惊醒。匆忙起床穿戴一新,吃上几个饺子,就会跑到爷爷奶奶和近亲的大伯、叔叔家。拜年是晃头,重点是要压岁钱,伯母、婶子一般给五毛钱,爷奶、爸妈给一块钱,就是不小数目。初一、初二,从舅家、姑家回来,把收的压岁钱放到一起会查几遍,三块五、四块、八块五……心里是那个爽。有几个一块的、几个五毛的,如数家珍!
大了几岁,看三十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必不缺少,一坐两三个小时地看,一般看到李谷一的《难忘今宵》唱起才睡觉。个别年,在父母的极力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关上电视机。费翔的《冬天的一把火》、包娜娜的《三百六十五里路》、付笛生的《众人划桨开大船》……我都是从春晚看过喜欢上的。当时,听众在电台对春晚歌曲的点播率极高。
小时候,鞭炮很短,一般是三十晚上放一挂500响的,初一早上放一挂1000的,不会造成什么污染。不像近几年,一万响的鞭炮长时间放,斑斓的礼花满天飞。张家买了六百块钱的烟火,李家买了一千块钱的,好像暗中一决高下似的,震耳欲聋,烟雾缭绕。
进入新世纪后,三十下午,手机里就会收到亲朋的拜年短信,出于礼貌,都会及时回复。晚上家人聚餐,一会儿功夫就会收到十条八条的,我都认真阅读并回复。
初一天大亮后,街坊邻居就开始拜年了,我和近亲的哥弟十多人一起出发,快走遍整个村子。说是拜年,到长辈家问候是主要的。男人抽烟,女人、孩子吃糖、瓜子,说说笑笑,乡情淳朴。
如今的春节假期也就七天。走亲访友都是开车连轴转,放下礼物、说上几句话后就赶往下一站。亲朋聚餐,吃上一通,大人孩子均把手机玩。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过年习惯也悄然发生改变:春联,印刷品代替了手写;拜年,微信代替了短信;走亲戚,汽车代替了自行车;压岁钱,“红包”代替了真钱……这两年,电子录音代替了燃放鞭炮。无形中,浓浓的年味已越来越淡,匆匆回家的脚步也越来越慢,曾经的年味离我们越来越远。
老家,亲人在翘首期盼;过年,老小欢聚说笑欢颜;亲情,血溶于水到永远!
过年风俗久流传,如今方式悄改变。山高路远惦记家,亲情无价铭心间!

作者简介:薛成立,男,汉族,1972年8月生,大专学历,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人。曾在《中国人口报》《河南日报》《新乡日报》《老人春秋》《新家庭》《婚育与健康》《黄河黄土黄种人》等报刊发表作品。现供职于原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欢迎投稿,稿件须是原创,文责自负。稿件请注明作者、作者简介并附照片一张。
投稿邮箱:2514349440@qq.com
编辑微信:h155-155
即日起,原创文章所得赞赏超过十元百分之八十归作者所有,三天后平台将以红包形式发放给原作者。十元及十元以下的用于平台维护,不再发放。
感谢各位老师对《故道文苑》的支持!
扫码关注故道文苑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