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暨阳往事 / 江阴死角落头的桐岐那地方

注目江南,倡导传统与你共同追逐纯文学梦想的平台
桐岐那地方
■赵汝良

桐岐在青阳地界最靠西,芙蓉圩之东隅,境内十七圩马家圩两圩接壤,是无锡、武进、江阴三交界地方。用桐岐人自家的话来说,自古属死旯旮头。
死旯旮头是江阴南乡方言,直白点说就是死角落头。旧时江南像桐岐这般偏的地方不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旁人少去。据说偏也有偏的好处,桐岐水秀地沃,有利种养,莲藕成片,鱼虾满塘,食资源实在丰富。怪不得桃花源远离尘嚣,古今不少人为之向往。有句古话“祸福相依”,据老一辈人讲:那年日本人打过来,很少到达桐岐南面,我俚小船一撑,芦苇荡一钻,行过一条河,日本人想做坏事,也没有法子。
桐岐先民来此栖存,固守这片美丽沃土,已有千余年历史——
地名由来
小辰光,常听父辈讲桐岐地名是“两人骑马”由来。据说是有一个典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与一个娇俏小尼姑同骑一匹马,路过黄鹳嘴(今王观咀),因风景美丽停下赏景,浪漫了一番,日后坊民便传递出一段趣话,生出一个地名。这个地名掌故,美丽倒是美丽,可念了两年书的我,估摸着是瞎嚼,但总不理究竟。长大后与未知较劲,一直是我的期待,近年来工作岗位转换业务需要,浏览了不少相关史料,将这些历史碎片细心加以组合查研,倒也知了不少子丑寅卯。
据明朝正德《江阴县志》载,“万安桥在垌 村。”经查考,这是迄今已知桐岐地名最早的文字记载。“垌”两字取“不凡的田地”之意,这个地名的称谓,文化内涵高深,既钩沉了桐岐这块地方的由来,又点击出了桐岐先民开垦这块处女地所作的不凡努力,两字囊括了历史过程。“垌”,桐岐的乳名也,非满腹经纶者不可为也。
桐岐在明末清初一度称为“桐溪里”,这与明代早期江南巡抚周忱治水有关。周忱治水是桐岐历史上民生的重要转折期,芙蓉圩、十七圩、马家圩万顷湖田自此脱离水灾,后来年年成为粮仓。周忱又倡导地方在河堤沟边种桐植柳护堤绿化,此后,桐岐方域桐青水绿成了一方乐土。王大坝河原为一沟小溪,在周忱治水期间,大规模开凿,串通外河,后人取名为桐溪河,垌 地名易名桐溪里,清嘉庆八年(1803),桐岐人吴谨仪高中进士,就任贵州开泰知县,因政绩卓著,当地百姓称之为“小青天”,其父吴应轸,敕封文林郎,桐岐街口竖一牌楼,上书“桐溪里”三字。
桐岐历史上虽然有过政府主导大规模治水,但地理环境毕竟处于江南沼泽地带,受亚热带潮湿气候影响,多水洼田容易滋生瘴气,有利钉螺繁殖,滋生血吸虫病。而且“其传也速,其病也暴”。那时科学知识尚不普及,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先民往往敬天畏地,讫求神灵佑护,寻得精神慰藉。晚清时,不知哪位文人将桐溪里地名改为桐岐,“岐”,岐伯也,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医神,据说“岐黄之术”是岐伯的精华所在,无病不能医。先民试图用医神镇住邪气,以靖乡间疾病。在今人看来,只是良好的愿望,实为无奈之为之。后来科学发达了,“岐伯”的徒弟也多了,桐岐人认为“桐岐”两字蛮好,“凤凰栖居,医神相助”。
围湖造田
芙蓉湖在古代时,多雨年份“水漫金山”,芦苇摇曳。干旱年份杂草丛生,湖底裸露,是飞禽走兽的乐园。聪明的先人看到了生机,适时垦荒种植农作物,取回生存之需。唐哀帝天佑年间(904——907),葛氏族人因躲避扬州兵灾,举家迁徙到江阴南闸涂镇。宋太宗淳化二年(991),不知何因葛祥从涂镇挤进了青阳大地方,葛氏族人在芙蓉湖一隅马家湖垦荒种田经营农副业,真是天道酬勤,不出数年居然积累了可观的原始资本。这个氏族,以儒学名家立世,在150余年时间里,一门考出了三十三名进士,在中国氏族史上绝无仅有,获“华夏第一进士家族”美誉。后人说葛氏发迹是青阳风水所致,确切一点说是桐岐这块处女地,才使得葛氏家族鱼跃龙门。“垌”这不凡的田地之名,不知于葛氏鸿儒有关乎
宋元之际,一些外来游民(浙江、江西一带居多)纷纷来此安家落户,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不辞劳苦大量围湖造田,在湖区围堤开河挖土,挑高塞低扩大种植面积,利用浅水区发展养殖业,“一万八千十七圩、马家圩”渐渐形成,桐岐一方乐土人气飙升,原先的茅草棚“鸟枪换炮”建起了瓦舍整齐的村村巷巷,逐步形成交易市场,市肆出现兴旺。
周忱治水
随着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人与自然不和谐迹象日益显现,大范围泄水成了问题,靠天吃饭困扰着黎民百姓。明代初叶,连续几场大雨,芙蓉圩、十七圩、马家圩淹成一片汪洋。在随后的数十年间水灾频频,百姓饱受灾馑之苦,皇粮年年欠交。明宣宗皇帝朱瞻基因江南钱粮积欠严重,想派一个得力的大臣去巡视催交。经大学士杨荣推荐,江西吉水人周忱,以工部右侍郎(正三品)身份走马上任,巡视江南总督钱粮。
周忱身负皇命,巡视江南,在州官的陪同下走村穿巷深入民间,只见长江南岸水灾严重到瞠目,圩田一片汪洋,村村不见炊烟,百姓背井离乡十室九空,大路旁老弱病残凄苦哀泣,看到巡抚,声声青天大老爷救命,周忱见到此状况,含泪嘱咐诸州官:立即开仓赈济,回复皇命,责任由我担当。
周忱经过周密调察,博览群书,采用北宋《吴中水利书》主张,立足三吴全局,对芙蓉圩、十七圩、马家圩实行通盘治理。首先在高淳修筑东坝,挡住上水,同时疏浚黄田港、吴淞口以泄下流。命常州知府莫愚重建江阴黄田、蔡泾两闸,水闸分日启闭,调节水流。大量逃难人群闻讯纷纷返乡参加水利建设。周忱命州府解决农工口粮,合理贴补劳力费,使百姓安于劳动。前后九年,水患得到根治,周忱为江南百姓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周忱死后,江阴、常州、无锡三邑民众为纪念他的功绩,分别在青阳、双庙、前州、惠山、马山等地建造了尚书庙或周公祠。桐岐人民将所建桥梁称名万安桥和广德桥。
刀光火种
别小看桐岐死角落头,历来民心齐,人性刚,有胆气玩枪杆子的人不少,而且有的玩的级别不低。清代季芝昌,季家厍人,刀枪玩到枢密院(国防部),做到闽浙总督。泗河村任子明,荣登黄埔军校将帅录(与林彪同期)。里新季仲鹏,国民党军统少将(与戴笠平级)。赵宕陈德毅少将,天津警备区政委、山西省军区政委。
1937年11月日本人侵占青阳后,经常外出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桐岐青壮年利用有利自然条件,啸聚湖汊芦苇里,与敌斗智斗勇组织自卫。党员王余龙在上海正泰橡胶厂开厂车,战时,我党苏南一带负责人包厚昌、管文蔚等常去桐岐十七圩活动,当他得知七名乡友在桐岐万安桥上惨遭日寇枪杀,发誓报仇雪恨。在一次被日军征用车辆时,将一车日本兵开进黄浦江,并机智脱逃返乡。十七圩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包阿毛,在无锡开杂货店为党筹集经费。党员吴新和受党组织派遣,在苏州、上海以开饭店作掩护、建立地下交通站,解放后先后任上海黄浦区工会主席、北京宣武区工会主席。姚贵泉,地下党送其参加新四军,因识文断字聪明强悍,曾任陈毅副官,牺牲在大茅山上,烈属证由陈毅亲笔签署。王汉昌新四军十九团一营营长,苏北百姓称之双枪将,牺牲在东台。
建制更迭
桐岐在江阴方域属最偏的乡镇,也是最小的乡镇,从宋元的村落开始,正式形成地方乡级建制单位,已知在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明代时,桐岐建制称“里”,相当于乡。清代、民国时称乡,解放后沿袭乡制,第一任书记,乡长由桐岐原地下党担任,行政属青阳区委领导。1961年12月建立人民公社,1984年10月又改称乡,1991年设立桐岐镇,2001年6月,桐岐镇并入青阳镇,街区设置社区。
桐岐人说:桐岐死旮旯,却连着三县两专区,角落里旧时三教九流聚集,可乡风代代和谐,身上有污点的,一到这窝呆不住,呆住了的,也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桐岐那地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百姓说:我俚腰把子蛮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十数年全县人均售粮第一名,至八九十年代乡镇工业崛起,经济发展迅速,是江阴全市出名的“小壮猪”。
本文源自“今日青阳”,特此感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
另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谢谢支持!
下方查看相关文章暨阳往事 / 划破千年黑暗只为追寻光明
暨阳往事 / 江阴西门徐霞客塑像建设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