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在亚丁湾斗过海盗的战士,到乡村扶贫之后

前段时间的疫情,曾经触发了一场讨论,那就是“精英都在体制内”这个说法对吗?体制内真是高手林立吗?大家各持己见,但也有人举出了一个很少被人反驳的例子,那就是扶贫工作,但凡对这个工作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个工作,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或者说,能做得了的,也不是一般人了。
正在播出的,由郭靖宇监制,郭靖宇、杨勇总编剧,巨兴茂、来赫导演,杨志刚、岳丽娜、刘智扬领衔主演的《最美的乡村》,讲的就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故事,看了杨志刚和贾宏伟主演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今晚开始)后不由感叹,这个工作,的确非一般人所能为。
在这里,我们先来普及一下“精准扶贫”工作的要点: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要想做这个工作,必须懂政策、懂法律、懂经济,要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还要懂中国社会的治理逻辑、底层运行逻辑,中国社会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更要懂经济、懂心理学,能说会道,当然,还得能吃得了苦。
▲《最美的乡村》角色海报,第一单元,唐天石由杨志刚扮演。
《最美的乡村》以河北某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横切面,剖析了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有意思的是,它选取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点,来讲述精准扶贫工作,这个地方,就是当年引滦入津工程的重点,潘家口水库。
修建这个水库,为的是解决天津人民的饮水问题,工程在一九七五年开始动工,一九八五年基本竣工,一九八八年通过了国家验收,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对这个工程,还有深刻印象。
▲唐天石和卢振兴几次比武和谈心的地方,就是潘家口水库。
不过,这项工程也带来一些后遗症,例如水库移民问题,水库所在的宽城县的领导,当时曾说,修建水库对他们来说是受灾不是受益。事实上,当地人也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作为农民,离开世代生息的地方,从前的积累就成了沉没成本,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最美的乡村》里的那两个村子,那家沟和上河峪,就位于水库旁边,是深度贫困村。从市扶贫办调到市扶贫办调到青山镇当党委副书记的唐天石(杨志刚扮演)刚刚到任,就遇到了那家沟的村民赵凤仪来镇政府闹事,他于是决定到那家沟和上河峪驻村,让这两个村子脱贫。
▲“我叫唐天石。”
贫困不是一个单线条的问题,有着复杂的原因,牵系着最深层的矛盾。《最美的乡村》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原因,但也没有以极端的、狗血的方式呈现这些原因和矛盾。
当唐天石到了村子里之后,这些原因和矛盾就逐渐浮现出来了,首先,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仅仅这一件事,就能带出方方面面的问题。
▲卢振兴要辞去职务,唐天石怒斥他“临阵脱逃”。
这个村子,百分之八十的人姓那,宗族势力犹存,关系盘根错节,村支书那文斌,是大姓人家,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叫他“二叔”。他不是坏人,也算明理,但在村务管理和利益分配上,有私心杂念,只想把自己的烟酒生意弄好,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照顾到,村里的脱贫工作停滞不前。
▲“我们小辈都管他叫二叔。”
于是,就连贫困户的精准识别,都做不到准确,有的贫困户没能评上,评上贫困户的,有很多不合格。
他挨家挨户调查,走访、拍照、做笔记,最后得出结论,那家沟的27户贫困户,有19户符合标准,8户不符合标准,另外有6户符合标准却没评上。他决定对那家沟的贫困户,重新审核定档,这就触动了那文斌的权威,也触动了那家人的集体利益。矛盾就此展开。
▲新的贫困户名单公布了,赵凤仪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父亲终于被列入贫困户名单。这之前,她外嫁,丈夫去世,她没分到家产,带着孩子回了娘家,而父亲又到处吹嘘他一个月有一万块钱收入,导致她全家没能评上贫困户。
而在上河峪,他又遇到另外一些问题,这个村子的基础比那家沟要差,村民个性很强,很好面子,荣誉感很强,能申报贫困户的也挺着不报。
但这个村子就在水库边上,完全有可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支书卢振兴是退伍军人,决定在水库里养鱼,但养鱼项目却没能通过县里环保部门的审核,因为水库毕竟是为供应居民饮水而设置的,大量养鱼会造成污染,县上随即开始清理鱼箱行动,养鱼项目就黄了。
▲“我们村守着这么大的水库。”
唐天石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但好在,他不是普通人,他曾经是海军,在亚丁湾驻守,一次,海盗来袭击商船,向船上投掷燃烧弹,为了救人,他被烧伤,在“见不到阳光的房子里住了七个月”治疗烧伤,伤好了,却又陷入抑郁症。
终于,在身边所有人的帮助下,他治好了烧伤,走出抑郁,转业到地方做扶贫工作。这样一个人,自然有异于常人的禀赋。
▲唐天石和卢振兴比武,结果卢振兴撕破了唐天石的海魂衫,唐天石告诉卢振兴,这件海魂衫是他在部队穿过的,现在已经绝版了。
通过他让那家沟和上河峪脱贫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扶贫工作者都要具备什么素质,要做些什么。
这个过程,虽然有艺术提炼有升华,但基本符合基层工作的现实状况,因为,我身边就有很多扶贫工作者,他们的作为,我都很了解,那的确非一般人所能为。
首先要能吃苦。现在还需要扶贫的地方,条件基本是很差了,交通不方便,资源欠缺,人的意识跟不上,很多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没有。驻村扶贫,意味着要长时间远离家人,在村里吃住,和村民打成一片,没法洗澡,吃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长时间看不了电影(想一想这个我都要崩溃),不是有坚忍的性格,绝对没有可能挺下来。
而唐天石是军人,又是驻守过亚丁湾的军人,对此早有准备。他一到那家沟,就要求住贫困户赵凤仪家,和赵凤仪的父亲一炕睡。
▲唐天石和赵凤仪的父亲睡一炕,深夜聊天了解情况。
到了上河峪,又和卢振兴一起住在村委会。当然,电视剧是对现实的提升,从剧里看,这些人家的条件不算差,但现实中,他们的生活条件一定没有这么好。可以想见,现实中的驻村扶贫,需要付出些什么。
其次,要对他人有善意,甚至有爱意。唐天石是个很有爱的人,很多事情,可以不做,或者不这么做,但他选择了最后有爱的一种方式。例如第五集,他发现上河峪村里有很多人是满族,女人们继承了满绣的传统之后,和卢振兴一起发展刺绣业,并协调皇家满绣到村里招绣娘。
▲上河峪的女人们报名参加绣娘培训班。
村里的燕子姑娘,从奶奶那里继承了不俗的绣艺,但她两腿瘫痪行动不便,唐天石和卢振兴给她买了轮椅。村妇们上刺绣学习班,没人带孩子,他和卢振兴帮着看孩子,解决了她们的问题。有这一点善意和爱意,就无往而不胜。
▲燕子和她的刺绣作品。
这一集也是第一单元里最打动我的一集。贫困是不分性别的,但贫困却能体现性别问题里最残酷的一部分,那就是女性贫困。在现有的性别形势下,女性更容易陷入贫困,女性也更难摆脱贫困,她们往往成为一个贫困家庭里,最后的接盘者和承担者。
《最美的乡村》也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全面呈现了这些问题。当村子里的男人在做生意、打工的时候,女人却困在家里,做饭带孩子。一旦遭遇离婚、丈夫去世等等问题,还会面临被逐出婆家,并被夫家侵占财产的困境,例如赵凤仪;家境好一点的,也缺乏精神上的追求,例如那文斌家的女眷们。
一旦要出来工作,不但面临人们的非议,还要面对没人带孩子照顾家庭的麻烦。女人们的困境、失落,都被一一呈现。
▲村里也有一些女人,不是沉迷于搓麻将,就是热衷于蜚短流长。
精准扶贫,很大一块是精准地扶女性的贫困,帮她们解决脱贫路途上的束缚,观念上的,和现实中的。《最美的乡村》的扶贫工作,就是这么展开的,先从那些脱贫愿望最迫切、脱贫行动最积极的女性开始,给她们鼓励,给她们机会,让她们走出来,最终就能辐射到其他女性。
联想历史上那些和女性有关的影像作品,从《红色娘子军》到《舞台姐妹》到《篱笆女人和狗》,也都是从个体、从局部做起,一点点燎原,一点点辐射开来,不由让人感叹,人的觉醒是没有代代重复的,而且每次都必须要从个体的觉醒开始。《最美的乡村》又一次呈现了这种现实。
第三,做扶贫工作,要有强大的沟通能力。唐天石和那文斌的几次交锋,从剧作的角度看,写得非常好,有理有节,既举出政策和法律的底线,也照顾了那文斌的地位和面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那姓人家的利益,给他留出了回旋余地,得到了他的支持。比如,镇上决定在两个村子发展养蜂业,皇家满绣公司打算在两个村子招绣娘,上河峪欣然接受,那家沟村却因为那文斌迟迟不表态,没人敢接过镇上白给的蜂种。
唐天石于是和那文斌长谈,最终给出优惠条件,村里的合作社采取股份制,入股者可以享受分红,那文斌也可以入股做股东,养蜂业于是得以顺利推广,那家的女人们,也报名参加了绣娘培训班。
▲唐天石和那文斌在村委会谈心。
唐天石和镇领导的沟通,也非常顺畅,有事及时沟通,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所以,在那家人制造出唐天石和赵凤仪的绯闻时,镇领导选择了信任他。
第四,要懂心理学。唐天石在镇会议上,当众表示,上河峪的脱贫工作拖了后腿,引起卢振兴的强烈反弹。这让他上河峪人的性格有了了解。到了上河峪村,他首先拜访老支书邢铁山,因为邢铁山曾经是军人,他进门前就喊着,自己是来找老班长的,见到邢铁山,直接敬礼喊老班长,“请老班长支持我”,老支书不禁愕然,“好些年没这么叫了”。这一声“老班长”,顺利地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也让他得到了老支书的支持。
▲一声老班长。
上河峪人爱面子、爱荣誉的性格,在老支书这里也得到了印证,老支书谈起过去,激昂慷慨:“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再到改革开放,上河峪都是扛大旗的。”他也了解到,卢振兴是烈士后代,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对村子有非同一般的热爱。此后,在推进工作的时候,他借助上河峪人的性格,办成了不少事。
第五,要懂人情。中国是人情社会,在人情的红线中翻滚,是出来做事的人必备的能力。在那家沟,懂人心懂人性,帮了唐天石不少忙。那文斌的妹夫高三力,喜欢赌博,让全家返贫,甚至夜袭唐天石,如果唐天石报警和指证,能把高三力送进牢房,但唐天石没有这么做,他放过了高三力,让他成了信使,甚至以这件事为筹码,让那文斌接受了新的贫困户名单。
▲高三力夜袭唐天石。
而在评选贫困户的时候,他没有公报私仇,而是把符合条件的高三力评为贫困户,并且指出,他家的房子虽然大,但那是有钱的时候盖的房子,后来因为高三力赌博输了家底,他家彻底返贫,是符合标准的。这都让他赢尽人心。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最美的乡村》给了唐天石一个前军人的身份设定,让他可以以武会友。和卢振兴的博弈、理解,是通过在水库上的两次“军人之间的比武”来进行的,第一次比武,让卢振兴接纳了他,第二次比武时露出了身上的伤痕,让卢振兴了解了他的身世,成了他的朋友。
▲唐天石和卢振兴比武。
而在张金柱因为女儿张巧花和林志强私定终身,把女儿囚禁在家里,导致林志强拿着斧头上门的时候,他又凭借身手,夺下了林志强手中的斧子。随即进行调解,让张巧花和林志强的感情得到缓冲,而林志强最后也成为村里农家乐的大厨。
▲唐天石从林志强手中夺下斧子。
《最美的乡村》以唐天石在两个村子的行动为样本,给出了一个扶贫工作者应有的样子,应该具备的素养,从政策到法规,从心理学到身体素质,从人情观到对现实规则的认识,这些素养,或许是自觉修炼出来的,或许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但都是扶贫工作所必须。
它所对应的,就是这项工作的目标,那些憨厚的、质朴的、狡黠的、自私的、脆弱的、坚强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土里生土里长,有着各自的性格,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为他们工作,得像个艺术家一样,精妙地掌握火候,精妙地调度气氛,冷静地寻找时机,果断地打破平衡并建立新平衡。所有的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首先得是人的艺术家。
▲许多场谈话,把人们拉近。
但这样权衡、平衡,这样在人情之中游动,并不等于完全认可。《最美的乡村》最打动我的一点是,不论唐天石或者卢振兴,对他们所在的环境都是不完全认可的,他们一直在寻求改变,从人们最基本的认识开始改变,像改变一个个最微小的零部件。
在唐天石得知,他的举动触动了那文斌的利益,没有他的准许,那家沟的人们,不可能养蜂和做刺绣的时候,杨志刚扮演的唐天石脸上,是闪过了一丝脆弱、失望甚至绝望的。
我相信那也是很多在基层工作的人的共同感受,一刹那的崩溃,一刹那的疲倦,似乎面对一面巨大的灰墙,而自己瞬间缩小,但他在沉默了片刻之后,还是去找那文斌了,和他长谈,给出了博弈的方案。
▲唐天石帮助了林志强和张巧花。当村里的农家乐开起来后,林志强成了大厨。而老支书也拿出了烤全羊,这道菜被命名为“老兵烤羊”。
那似乎,就是许多躬身入局者的宿命,你有自己的世界观,你知道自己不认可,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知道社会是个庞大精密的系统,自己必须要在这个系统里,找到平衡自己和周围零部件的方法。
你经过长期的思索,长期的实践,痛定思痛,或者投入那个系统,从此沉没,或者继续保持自己的不认可,但却开始学习平衡的艺术,找到从最细微的部分开始改变的方式,从一个人开始改变,从最迫切需要改变的人开始引发改变,从一个乡村开始,从一个小镇开始。这样的改变,绝对不会是无用之功。
我们的世界,似乎就是这样改变的。我常常陷入悲观,但又经常发现,这世界另有一种涌流,有些事情在悄悄发生,形成合力,最终改变时代的K线图。就像雷蒙德·钱德勒说的:巨大的金钱自有其良心。
▲《最美的乡村》里有很多知名演员,扮演那文斌的,是张子健。元芳演复杂的乡土人物,也一点不违和。
而由人组成的世界,是自有其良心和意志的,这种意志也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调整着自己的方向,无数唐天石和卢振兴在振动翅膀,在启动改变世界的合力,像工蜂像工蚁,一点一点,改变时代的K线图。
▲《最美的乡村》接下来两个单元的人物海报,这两个单元分别由岳丽娜和刘智扬主演。
总之,在《最美的乡村》里,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在故事里,每件事都被稳妥地解决,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去了他们应该去的位置。这个最美的乡村,最后终于成为《最美的乡村》。
在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还是人,是一群能吃苦、公正廉洁、有爱有善的人,在主导这一切。
世间的一切,最后也都要落实到人身上,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成就了最美乡村,最美的世界。相信,经过前几个月疫情的你我,对此都有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