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什么是车辙(独家披露:中华传统武术应该是什么样子(1)车辙型模式–武术家吴启运一些从未公开的采访!)

什么是车辙

白马 · 杂谈
               

最近徐晓冬和雷公太极的比武视频,让我想起许多年前,我曾经因为写书需要素材,拜访过南京吴起运老师,吴起运老师在金陵武术圈,人缘并不好,原因很简单,很多所谓的名家的理论和他的理论背道而驰,而且,这些所谓的名家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有的甚至一个回合都撑不下来(汗!)。

说个真事,有两个俄罗斯小伙子,到南京求学,想学中国传统武术,但有个要求,得能将他们俩打倒才有资格成为他们的师父,结果,由于这两个俄罗斯小伙子身体素质强健,又有一定的武术根基,导致整个南京的武术圈,差点硬是没挑出个师父来,最后这两个俄罗斯小伙子在南京武术协会会长的推荐下,和吴起运老师一番切磋之后,立即跪地磕头认了师父,当时吴启运老师六十不到,此事当年,是南京武术圈闭口不谈的糗事!当然,吴启运老师在金陵武术圈也就更不得人缘了!呵呵!

怎么说呢?在我认识吴老师的小十年里,从来没见过吴老师输给谁过。

但是,吴启运老师的武术理论,我当时并不想发布,因为他宣扬的武术,往往都是一招制敌的,不够花俏好看,我只是个书生,他这些理论对我来说,并不足以成为书内的素材,而且,与我个人以前对武术的认知也是颠覆性的!

今天我将之前对吴启运老师的一些采访,全都整理出来,陆续发表在公众号:白马杂谈 上,希望能给中国武术爱好者,提供一点参考。

以下言论,皆为吴启运老师个人意见,一部分采摘与吴启运老师个人手稿。—-玉柒采访手稿,白马文化编辑整理!

中华传统武术应该是什么样子(一)

老朽有幸幼时得识一位自称习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老者,见识过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技艺是什么样子,现在老朽根据自己对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认识和了解,将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轮廓描述一下,望大家帮助老朽鉴别一下真伪。

鉴别传统防身术的真伪实际上很简单,只要看看它的观感与“套路拳武术”是否与相同、相似,再者看它在生死搏杀的防身中是否用的起来,也就是它是不是货真价实的自卫防身武术,另外再看看它和我们民族文化有没有渊源关系。

如果它和“套路拳武术”观感绝然不同,或根本不能在与敌人生死搏杀时使用,和我们民族文化又毫无关系则绝对不可能是我们中华传统武术的。

下面老朽将我所看到的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轮廓给大家描述一下,因传统防身术极为繁杂,描述较费文墨,望大家耐心阅完心中有一个概况后再来帮我鉴别。

我今生有幸,跟那位自称练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老人童老师学了几年武,对那位童老师所说的传统自卫防身武术也学了一些,下面主要是从技艺层面谈谈自己的认识,错误之处望大家指正。

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看法。
一、传统自卫防身武术和套路拳武术属于同一个模式——“车辙型模式”;
二、传统自卫防身武术和套路拳武术具备相同的基础功;
三、传统自卫防身武术与套路拳武术一样,徒手和各种器械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中华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传统自卫防身武术指导理论——“相对论”;
五、中华民族先人独创的制敌绝技——“制法”;
六、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理论是和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如出一辙的;
七、对峙的特点和对峙手法的应用——引手、接手、解手和抢外门、套步子;
八、传统自卫防身术的最高形式——“组合”的组成和特点。

一、传统自卫防身武术和套路武术同属于车辙型模式
大家都知道,套路拳武术练习者在学习之初首先都要花大量时间练习“桩功”、“平衡”,在“桩功”、“平衡”有了一些基础后老师才会教“套路拳”。这是因为“桩功”和“平衡”在练习“套路拳”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不论是搏杀还是套路演练,自身稳度都极为重要,如自身稳度不高,与敌人搏杀和套路拳演练都难以进行。“桩功”和“平衡”就是为了提高自身在站立时稳度的训练手段。“站桩”、“平衡”都是“桩功”的训练手段,目的是提高屈膝支撑的支撑力度和稳度。我们民族套路拳武术界、戏剧界都要练“桩功”,都是以“桩功”达到增强屈膝支撑力度和稳度的目的。

在“八法”中对稳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八法”中有“腰似蛇行、步赛粘。”腰似蛇行才能灵活多变,步赛粘在地上表示运行时稳度高、运行沉稳,更加有利于运行运行速度的提高和运行时劲力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套路操武术站桩时除了“金鸡独立”少数“平衡”外大部分都是要求屈膝站立的,这是中华传统武术(包刮套路拳武术和自卫防身武术两者)的特点,这也是中华传统武术和其他民族武术不可逾越的分水岭。

屈膝型支撑是中华武术基础的基础,中华传统武术的一切技艺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它们运行时就像重载的车辆能够压出车辙一样沉稳而迅速,所以称其为车辙型模式。

车辙型模式的基础训练是一个极其科学、先进的训练体系,套路拳武术和戏剧武术的训练只完成了初期训练,只是完成了静止时屈膝支撑的训练,缺少了屈膝支撑运行的训练。在训练套路拳武术时虽然要求“以身带步”,但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训练手段,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即使个别人外形上在练习套路拳时好像做到了“以身带步”,那只是一个外形,只有在他演练套路拳时能做出这个外形,在使用搏击手法时这个外形就毫无踪迹了。

传统自卫防身武术在“桩功”和“平衡”有了一定基础后还要长期进行艰苦的“移盘”和“移位”的特殊训练,才能练出在搏杀时的车辙型下盘功夫。

这里还需提一下,即使在“桩功”和“平衡”训练时,习传统自卫防身武术比习套路拳武术的要求高得多。

套路武术一般屈膝支撑就行了,对胯部没有多大要求,有的还别出心裁地要求所谓“园裆”。在“屈膝支撑”时很多要求大腿和小腿呈直角,这样有利于表演的形象优美,但不利于搏击手法的运用。

(上图为错误示范,借用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腿和小腿呈成直角支撑防身术中称为“下坐”,因为不利于下盘的灵活。“胯”不下落内裹,身体上、下部(跨以上部位和胯以下的部位)的劲不能连成一体,全身的整劲就难以形成,这些对套路拳演练时影响不大,但与敌人拼命的搏杀时这些都是不允许的,都是会葬送自己性命的。

另外下盘不好、整劲不练出来,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一切技艺和基本功都无法练习,所以说习传统自卫防身武术者练“桩功”时是按照自卫防身武术的要求练;习套路武术者练“桩功”时是按照套路武术的要求练。按照套路武术的要求练出来的“桩功”基础是不可能符合自卫防身武术功夫要求的。

作为下盘功夫主要是“稳”和“速”,也就是要保证能为快速实施打法或制法时提供“稳固的支撑”即下盘基础。

套路武术习者,“桩功”有了一些基础后就练套路拳了,因为练套路拳的劲和速度都可以由自己控制,即可快可慢,快慢对自身安全无多大影响,而且可以不受外力控制。

自己进行的操演运动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来进行,站站桩就练套路拳是完全可以的。所以习套路拳者都说通过“桩功”、“平衡”就可以练出下盘功夫来了。我们说通过“站桩”、“平衡”是练不出自卫防身武术下盘功夫来的,套路武术练出的下盘对自卫防身术来说是无效的、无用的。

什么是“下盘功夫”?我们认为所谓“下盘”绝对不是指身体的某一部分而言,而是指身体整体在快速与敌人搏杀使用击法与制法组合时能保障速度和稳度的基础,这个基础就以“下盘”称之。

不少套路武术“大师们”把身体分为所谓的“上盘”、“中盘”、“下盘”是不符合传统武术称谓的。他们那样分法实际上是身体部位的分法,实际上是指“上部”(头部和胸部)、“中部”(裆部、肋部和腹部)、“下部”(脚面、胫骨和膝部)。这些和所谓的“盘”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所谓的“下盘”功夫是在身体各个部位的劲于运行或站立时高度协调配合下形成的,它不是人体的某一部位,也不在人体的某一部位中。那些把“下盘”说成是身体的某些部位和在某一部位的说法是其对“下盘”不了解,凭自己想象臆造出来的错误论断。

所谓“下盘”是身体各部位的劲在高度协调配合下组成一个能在运行和使用“组合手法”时能保证整体稳度,又能使自身保持极高稳度使得自己的搏杀技艺能很好的得以使用的保障,这个保障是自身在运行和与敌人搏杀时自身劲高度协调配合形成的,它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

我们说“下盘”是无形的,因为它既不是身体某一部位,又不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我们无法找到它的实体,所以说它是无形的。

我们说“下盘”是有形的,是因为它是实际存在的,我们可以以间接的方法检测它的存在和功夫的深浅。对套路武术来说,在操演套路拳时的稳度可以反映出习者“下盘”功夫的深浅。对传统自卫防身武术习者来说,和敌人拼搏时(“击法”或“制法”的使用时)的稳度、灵活性“下盘”移动的速度(移盘、移位的速度)才能反应出其“下盘”功夫的好坏。

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自卫防身武术对“下盘”的要求远远高于套路武术,从训练情况来看,两者对“下盘”的训练手段也是不同的。

套路武术的“下盘”是靠练“站桩”、“平衡”和练“套路拳”练出来的,这种“下盘”只能在固定的运动程序(演练熟练的套路拳时)下才能显示出来,运动程序变了(不是演练熟练的套路拳时),这种“下盘”的功夫也就不复存在了。

大家都知道,长期练某一套路拳是会练出“下盘”功夫的,但是在他练别的他没有练过的套路拳时,他练原先套路拳的“下盘”功夫就消失了,在他和敌人搏杀时,“下盘功夫”就根本谈不上了。康龙武林大会擂台赛的选手们在套路表演时各个都能虎虎生风,“下盘”也都较好,但搏击时有几个能看出“下盘功夫”的?

长期练某一运动时,这一运动就能练的很熟练,练的很好,这中国古人称为“习惯”,当今体育界称之为“运动记忆”。不论“习惯”也好,或是“运动记忆”也好,必须长期反复地从事某一运动才能形成。

长期演练某一“套路拳”,他就会形成演练那一套“套路拳”演练的“运动记忆”,不可能形成搏杀使用时的“运动记忆”,更不可能形成将套路拳的所谓手法“拆开来使用”的“运动记忆”,所以说,所谓“拆开来使用”的套路武术理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骗人鬼话。

(套路图随选一帧,试问这怎么伤人,对方是木头吗?)

要想把套路拳的内容拆开来使用,必须长期地所谓“单拆、独练”,这和套路拳练的好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种所谓的“单拆独练”实际上是和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定型训练”相似的训练手法,已经不属于练套路拳范畴了。

另外套路拳武术拆开来的手法和自卫防身术“组合”又有所不同,套路拳拆开来的所谓手法,多为不严密、漏洞百出、属于表演性使用的手法,不适于搏杀术使用的手法。

传统自卫防身武术所使用的“组合手法”一般都极为严密,不给敌人有可乘之隙;套路拳武术使用的手法都是不够严密的手法,极为严密的“组合手法”是配不起“对子”的,能配“对子”的手法是无法严密得起来的,用其对付未练过的或是练套路拳的人是可以使用的,对付练传统自卫防身武术的人无疑是去送死。

练习自卫防身术习者在“站桩”、“平衡”有了一定基础后,就要开始长期艰苦的进行“移盘、移位”的训练。只有通过“移盘、移位”的训练进一步才能提高“下盘功夫”,为搏杀打下良好的“下盘基础”。

“移盘功”是一项独特的武功,老师教我时戏称其为“神功”,它是中华传统武术最有名的“十大神功”的一种,老师教我时曾对我说:“十成武功九成下盘,十成下盘九成移盘。”老师还说过:“没有移盘功夫,就不可能有传统自卫防身武术。”从老师的话里,可以看出“移盘”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武术的步伐不同于“散打”、“泰拳”等漂浮型搏击项目的步伐,它的要求是“步赛粘”,不能像“散打”那样走“滑步”,“滑步”不可能走出“步赛粘”来。

“滑步不是中华传统武术的步伐。综观中华武术界数不清的套路拳,不论是“内家拳”或是“外家拳”我们能否在传统或现编的“套路拳”中找出“滑步”来?反正我找了好多年都未能找到过一例。

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套路武术和传统防身术都是“车辙型模式”,它不可能使用“漂浮型模式”的“滑步”,它的诸多技艺根本无法在走“滑步”时 使用,如果走“滑步”,手法能与“滑步”配合使用,那就不是“车辙型模式”,变成了“漂浮型模式”了,就不能是中华传统武术了。

我认为,在传统自卫防身术的运行中,各种“桩”实际上是“运行”时特殊位置“点的定型”,各种步伐都是通过特定“点”连贯起来的“运行轨迹”,所以“桩功”极为重要。“桩功”在步伐中只是提供了步伐(运行轨迹)中的特定点,通过这些特定点的连贯运行训练更为重要。

在中华传统武术中,把步伐(运动轨迹)分为“移盘”和“移位”两个部分“移盘”和“移位”都是(通过特定点)连贯运行的特殊训练。

重心下垂线在自己支撑面之内移动的运动称为“移盘”;重心下垂线在支撑面以外移动的运动称为“移位”。

我认为古人如此分法是极为先进、科学的,为“移盘”和“蓄劲”,“移位”和“发劲”的联合训练,使其练成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为运动中完成蓄劲、发劲指明了方向,为在运动中打击运动的目标的功夫以及他们的训练手段的创建指明了方向。

“移盘”和“移位”都是极为复杂的功夫,不是简单的移动重心的运动。单是“移盘”就有“基本移盘”、“旋移”、“拧移”、“滚移”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都有“前移盘返移”和“后移盘返移”两大类分法。

“移盘功”和“移位功”都不是简单的几个运动动作,而是极为丰富、全面、先进、科学、系统的功法和功法的训练体系。

在训练时,第一步是练出高深的各种类型的“移盘、移位”基本功,第二步将“移盘”、“移位功”和劲的“蓄”、“发”联系起来练成一个整体,才能在一个步伐运行中完成劲的“蓄” 、“发”过程,使得与敌人搏杀时能运行和打击成为一个整体,能在“运动战”中的每一击都能成为威力巨大的“有效打击,不至因运行中没有做好“蓄劲“使打击成为没有威力的无效打击而白白丧失战机。

我们看到,各种擂台赛的参赛者在独自练习打沙袋时,打击的威力都很巨大,他打沙袋时的每一次打击,都足可以将对手KO,但是当他参赛中击中对手时却极少KO对手。纠其原因是他打沙袋时有充分的时间做好打击前的“蓄劲”工作,打击就是威力巨大的“有效打击”了。

但在与对手较量的擂台赛中,每人都是在不断的运行中,打击的目标又是运动中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允许打击前象打沙袋那样做好充分的“蓄劲”,没有“蓄劲”的打击只能是没有威力的“无效打击”了。

十多年前,一位俄罗斯武友格里姆说他买了一个沙袋,开始在练习打沙袋。

我告诉他;“你们打沙袋的方法是错误的。”

他说:“外面武馆都是这么打的。”

我说:“外面武馆都是这么打的,外面武馆都是错误的!全世界武馆都是这么打的,全世界武馆都是错误的!在科学面前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我详细地同他介绍了中华传统武术“在运动中打击运动中的对手”即“打运动战不打阵地战”的指导思想以及使用的方法和训练手段后,他连说:“聪明!高明!”

中华传统武术的“移盘”和“蓄劲”练成一个整体即“移盘蓄劲”,“移位”和“发劲”练成一个整体即“移位发劲”,在搏杀中才能在运动时一个步伐完成劲的“蓄”和“发”,使得每一次打击都是威力巨大的有效打击,才能与对手打“运动战”时抓住战机,给敌人以致命性打击。

另外有了“移盘、移位功”才能使运行和打击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使用时打击和运行才能同时进行,大大的提高速度,为战胜敌人赢得时间。

车辙型模式的基础是“屈膝支撑”;漂浮型模式的基础是“直立支撑”,这是两个模式不可逾越的鸿沟。

套路武术“下盘”基础的取得是通过“站桩”、“平衡”的训练得到的;传统防身术基础的取得也是通过“站桩”、“平衡”取得,不过在“站桩”、“平衡”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还要长期的进行“移盘”、“移位”艰苦训练才能取得。

“泰拳”、“散打”等竞技搏击项目都是漂浮型模式,它们都是直立支撑,不需“站桩”,也不需练“平衡”。也就不可能有“下盘”功夫。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提一下,所谓的“直立支撑”实际上是屈膝度不大的“微屈膝支撑”而不是象“正步走”那样膝关节挺得笔直的支撑。我们说人类是直立行走,这个直立行走实际上也是需要微屈膝,在微屈膝的情况下行走的,不是,也不可能是象“正步走”那样行走的。

我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主要是为了说明车辙型模式和漂浮型模式两大模式基础的差异,两者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鸿沟实际上就是支撑的不同,车辙型模式的套路武术是“屈膝型支撑”,自卫防身术武术是”屈膝、胯内裹下落型支撑;

散打、自由搏击(实际上散打和自由搏击是相同的项目,只是自由搏击被中国武坛克隆后,改了个“散打”名称而已)、空手道、跆拳道、泰拳、格雷西柔术等都是属于直立支撑(微屈膝支撑)。

中国习“散打”者,多数也练过套路拳、但它们在擂台赛时使用的搏击技艺仍是“漂浮型模式”;他们在演练套路拳时则是“车辙型模式”了。因他们在练习套路拳时都练过“站桩”、“平衡”,在站立时的稳度要比没有练过“站桩”、“平衡”的人好,和没有练过“站桩”、“平衡”的人比使用“摔法”时,肯定要占优势,这就是在“散打”擂台赛时,外国选手往往败北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能说“散打”选手在练习套路拳时也练习过“站桩”、“平衡”,也是车辙型模式,“散打”就是“车辙型模式”了,只能说他演练套路时是“车辙型模式”,他使用“散打”技艺时却是“漂浮型模式”。

我们把“车辙型模式”定为中华传统武术第一条标准,是“车辙型模式”的自卫防身术才可能是中华传统武术,其他模式的搏击术都不大可能是中华传统武术。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白马杂谈。

下期预告:
中国武术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二)——传统自卫防身武术和套路拳武术具备相同的基础功;

相关文章、视频陆续发布。

吴老武术遗说,请继续关注白马杂谈,白马杂谈陆续独家披露。

       白马杂谈

微信公众号

↓随手点下广告,七哥赚点烟钱!

什么是车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