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郁氏文化】怀念母亲(文/郁斌生)

96编辑器点击关注,查看其他文章怀念母亲
文/郁斌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唐诗慈母篇,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而怀念起我慈祥的母亲。屈指算来母亲辞世整整24年了,1997年农历二月初二,从小就患有哮喘病的母亲,历经了种种世间艰难,千种不舍,万般难割,对家庭对儿女的无限眷恋而撒手西去,匆匆地走完了她仅有68年的人生。
慈母的音容时时刻刻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永远挥之不去。慈母勤劳节俭,待人平和,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从不与人争执,这些品行潜移默化影响了我们兄妹四人的人生之路。
慈母系莲花路口人,从小饱受生活的种种艰辛。外公是路口的一个大财主,外婆娘家为湖上干田人,当时被介绍人蒙骗嫁到刘家为偏房,外公年纪偏大,而且尚有正房妻儿,外婆是一百个不愿意,但封建礼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奈之下只好认命,谁知外公身体不好,在我母亲六岁那年一病不起而辞世,外婆实在不愿意看长房脸色,迫于生计携次女即我母亲下堂到30里外的洋溪梨树下彭姓为妻。
母亲的养父家穷,连一间像样的房子也没有,只好栖身于梨树下的祠堂里,慈母在梨树下生活了十余年,从小起早摸黑,日夜劳作得以勉强度日,终于迎来了解放,翻身当家做了主人。1951年与我父亲结合成家,三年后母亲的继父下世,我父母见我外婆一人在梨树下孤苦伶仃,就把外婆接到店背共同生活,瞻养有年并为之养老送终。
母亲年少时因缺乏认知,在生理期间下池塘捞丝草喂猪,落下了伴其终生的哮喘病,医者有云:外不治癣内不治喘,可见哮喘的难治,一遇气温下降,随时发作,难的是天越冷病越加重,这个万恶的哮喘病把我母亲折磨的日夜颠倒,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期间,饭吃不下,觉不能睡,一躺下就气上不来,万般无奈,只好坐在床上,挨过漫漫的长夜。
在那天寒地冻的黑夜,可怜我的母亲只能坐在床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听着呼啸凛冽的北风而坐等天亮。这病真折腾人,天气热尚可忍受,天一冷病随寒而至,最后发展成了肺气肿,请医生上门来打针,都找不到下针的地方,只见密麻麻的针孔遍布全身,实难觅下针之处,就是打针吊瓶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我母亲在那最后的时光,不知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被这个无情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整个头部肿得像发了面的包子。
我姐对我兄弟俩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即男有病怕肿脚,女有病怕肿面,咱妈怕不久于人世,你们兄弟俩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果不其然,好不容易捱过了正月下半个月,我兄弟俩轮流守夜,弟弟全丰种有责任田白天事多,忙得不可开交,我俩日夜守候在母亲床前,母亲躺在床上,既不起床也不吃喝,随时喊随时应,而且应得特别干脆亲切,难以相信是一个病危的老人。一个星期既不睁眼也不吃任何东西,喊则应,应则响亮,直到二月初二夜晚,我俩兄弟寸步不离,一直守护在母亲床前,深夜只听得母亲一阵痰涌,咯咯有声,呼吸渐粗渐重,心里暗忖:今晚情况不对,可能母亲大限已到。时近两点,听到母亲喉咙一阵痰鸣,最后无声无息,千呼万唤最无应答,可怜我母亲就这样在这个世界上匆匆的走了,永远的走了,未留下任何片言只语,无声无息,悄悄的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母亲心地善良,最有同情心。合村资老师老婆同英,人唤同英魔气婆,因患神精失常四处乱走,不发病吋跟常人一般无二,一发病又唱又跳又哭又闹。有天夜晚下着毛毛细雨撞进我家,母亲见她浑身哆嗦,急忙给她饭吃,给她烘衣取暖,她还问我母亲要这要那,母亲并不嫌弃她是精神病人,而是尽量在满足他的需求,免得她流落荒郊野外挨饿受冻,以避免意外发生。我娘吩咐我上灰屋去放好禾草,背好柴火,并找一床旧棉絮,让同英一个人在我家厨房柴角里烧火取暖过夜。
后来才知道同英可能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而造成神经失常。谁也不愿搭理他,看她来了就躲,只有一些不懂事的小孩子才跟在后面起哄看热闹,甚至用小石子丢她。还有人见她来就放狗咬,进了别人家里而被赶出门外。唯独我的母亲可怜她,怕她挨饿受冻,给她饭吃,让其在家烧火取暖过夜,有了第一次,过些天又来了,他熟门熟路,后来经常上我们家来。这就是母亲的善良,同情这个老人精神失常,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我家过夜。
这些事情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有邻居哇我娘:“惠民嫂,你胆子真大,让一个癫婆子在你家烧火取喛过夜, 你就不怕她万一不小心失手把你家房子烧了?”我母亲答道:“我也是一点怜悯心,看到同英有病可怜,若赶她出门很容易,但万一在外有个好歹于心不忍,也于心不安,收留她吃餐饭,费些柴烤火也无关紧要,看她神志不清,心里其实还是明白谁对她好,我尽力帮她,她也心中有数,我想她一定不会乱来的,既然来到我家,我就必须收留她。这也是做人的本分。如果硬要把这样一个神志不清的老人深更半夜赶出门外,这样的事我真的还是做不来。”
一天傍晚,莲花路口有四个在洋溪找副业的人,天快黑时经人指点找到我家,母亲一听是从路口来的娘家人要求借宿,一来娘家人无法推辞,二来母亲见不得有困难的人,能帮就一定会尽力相帮,立马答应他们借宿。把厅背大空房打扫干净,然后架长凳铺床板,床板不够,又到邻居家去借,从楼上放好禾草铺好临时搁铺,让这四个人安顿下来。他们四个人,每天清早进山挖水芒兜,听说这是一种有毒的草本根块,是入药或除虫的原料。大概在我家住了半个月,母亲一边照顾儿女,一边去生产队出工挣工分,还要帮助他们做饭,其忙碌程度想象可知。
其中一个年纪稍长的人对我娘说:“我们几个人也是没办法,家里有老有小,吃饭人多,农闲时外出找点副业补贴家用。来到洋溪,我们找了好多家都没有借到宿,还是表嫂你心肠好,可怜我们这些下苦力的人,肯借宿于我们。我们四人白天辛苦劳作一天,晚上有个落脚的地方,假如你家不肯借宿的话,我们只好去烂祠堂或破庙里栖身。”
我娘说:“出门在外谁也不容易,总要有个栖身之所,谁也不可能背上房子出门的,走到哪里都会有好心人的,只是我家穷,难以提供更多方便和帮助,望谅解。”那人笑着说:“表嫂快别这样哇,我们出门在外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不少,很难碰到像你这么好心肠的人,我们真心感谢你。”
那时我在关帝庙洋溪中心小学读书,淘气贪玩,曾自制陀螺因找不到带子做抽陀螺的鞭子,而去剪了两段两三尺长他们捆被子用的绳子做鞭子,最后走时不知道发觉没有,只是没听到说过捆被子的绳子短了一截,有可能知道是我淘气贪玩剪了他们的绳子,又不便明言,看在我母亲对他们关照上也就不好开口,我这个淘气的恶作剧今天说起来还颇觉对不起人家的。后来还有一个算命的盲人,说是湖上干田人,是我外婆娘家的远方表亲,也是找不到借宿的地方,来到我家,而且前后来过几次。总之,母亲看到人家有困难,自己能帮得到就一定援手以助。
母亲借人家东西用后立马归还,从不拖延甚至让人家上门催问,借鸡蛋还时要挑个大的还,借人家米还回去时半斗(老家量米用具)要冒个尖,我和姐姐经常被差遣去做这些小事,当时不明白,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解释道,我们借人家东西,借时人家应了我们的急,人家借给我们东西,我们要心存感激之心。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家肯借是帮了我们的忙,你还回去半斗上冒个尖以表谢意,也是邻里之间的一种信任,一种善良,相互帮衬,相互关照的情谊存在,所以就必须要这么做。宁可自己亏一点,也决不能亏了别人。借东西要及时归还,万一不小心损坏,一定要言明,或修理或赔偿,或拿自己的垫赔,决不能失信于任何人。
母亲未上过学,是农村里大字墨墨黑、小字不认得的农村家庭妇女,是一辈子围绕着家庭儿女和灶台转的乡下人,既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更不可能长篇说教,但她平时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决不肯亏欠他人的待人接物的行为,无形之中在整个店背有了口碑,同时也为我们儿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如房叔祖青云公谓我母亲:家庭操作,老实忠厚,克俭待人,堪称佳妇。母亲凡事宁可亏已,决不亏人的处世之道,永远值得我们儿女奉行。
父母亲夫妻两人恩爱,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他们夫妻之间没有发生口角,厨房里的事大多数由我母亲操持,只是最后几年病魔加重,父亲才会偶尔下下厨房,母亲历来节俭从不浪费任何东西,洗换的衣服也就两三身替换。虽然我家离洋岔圩场几分钟路程,可她从不去买任何零食。洋岔场上最有名的煎餜硬米饺,只是我们儿女看到别人吃嘴馋时,吵着要吃才肯拿出几分钱去买一两块堵堵我们的嘴而已,而母亲自己只撕一小角尝尝鲜。
母亲平平淡淡的一生,给我们儿女留下了很多很值得效仿的东西,母亲以善待人的精神将永远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作者简介郁斌生、江西安福洋溪店背郁氏方公32世孙。现年65岁,江西井冈山纺织厂退休工人。郁斌生文集
【郁氏文化】父亲送我上初中 (郁斌生)
【郁氏文化】一本字典的故事 (文/郁斌生)
【郁氏文化】曾祖永九公(文/郁斌生)
【郁氏文化】浅谈谱文化的传承(郁斌生)
【郁氏文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滿天 ——《郁家那些事》读后(文/郁斌生)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黄花梨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郁金波郁宁生
《郁氏文化》投稿须知和赞赏分配
?投稿作品要求为原创首发,体裁内容不限,300字以上;
?投稿者提供100字以内个人简介、近照一张和联系方式;
?作品推出后,赞赏的60%归属作者,赞赏分成按季发放。
?投稿邮箱:yzf1940@163.com
?投稿微信:13681060655(郁先生)15710169010(范先生)
?原创作品,转载须提前在平台备案.
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微刊平台
版设:匪石 责编:张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