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天水文学】刘润录/车轮秋:记忆深处的梦 —— 春节印象之一

天水文学 │600期写作 ? 创造?交流?享美好人生
天水文学 ┃ 让文学走出天水
车轮秋:记忆深处的梦—— 春节印象之一刘润录 小时侯过大年,最让人难忘的事是坐车轮秋。 车轮秋:家乡人对一种古老娱乐工具的称呼。搜索了一下,许多地方称之为轮秋,似乎更为贴切。为什么前面多了“车”字?不知道。它是秋千的一种,起源很早。 山村不缺洋槐树,此木很沉,韧度也不错,是制作车轮秋的好材料。每逢过年,村里总有一些人跃跃欲试,想为少年儿童制造点飘飘欲仙的感觉。那时,村中一旦有了这玩意儿,短时间就出现人山人海的效应。 制做车轮秋很简单:一粗一细洋槐木两根,粗如碗口,细如木椽;6米左右的驮绳两根;比人体略宽的粗木棍2根;架子车轴头及轱轮一个,如此而已。 粗木的一端固定(或挖孔或梆扎或劈破)一根架子车轴头,细木中间呈圆形凿通,直径以能镶进一盘轴承为度。粗木要栽深竖直,成为立桩,通过轴承套好细木,是为横杠,横杠两头各呈U型拴好绳子,坐人处挷好粗木棍即可。如果你腿长,在粗棍上再绾几个结,直到坐上去脚尖免强触地为好,甚为方便。后来干脆把架子车的一轱轮卸去,剩下的部分连轴带轱轮固定在立桩上,制做更加省事。 用轴承做的车轮秋安全、惯性大、声音小,推送起来比较省力。为了平衡,一定要坐上两个体重差不多的小孩(形如天平)。旋转时,中间站一人左手扶桩,右手抓紧绳索用力推送几圈后,择机跑出圈外,车轮秋就依惯性一直转动下去。 让我怀念的是纯木结构的车轮秋。 以前没有轴承磙珠,用凿子、斧子和锯子就能搞定。榫卯都是木头,又没什么东西可润滑,摩擦力很大,常常青烟直冒,吱吱叫个不停,一碗水倒进去即可解决。但过不了多久,吱吱声又在村中飘荡。 坐车轮秋的关健是重力平衡,体重相差太大就会倾钭,偶尔听到“咔嚓”一声,榫头断裂,将人摔下,但常常有惊无险,最多只是摔疼而已。这是因为离地太低、转速太慢之故,其次,洋槐木只断不离,横杠也不会掉落下来,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因素,就是,当有风险存在时,每个人都有本能的保护意识,少年儿童也不缺这种本能。听到声音不对,立马就有年龄大的或手脚麻利者冲上去防护。因此,鲜有严重事故发生。 相比不声不响的车轮秋,我更喜欢那种原始的。虽然后者安全性差了点,但吱吱声营造出来的那种气氛,实在太美妙,如听一首流行歌曲。不,应该是听一首交响曲。“吱吱”声是主旋律,喝彩声、锣鼓声、零星爆竹声是和声。这种气氛让人心潮澎湃,一旦响起来,再也无心吃饭,碗筷一撂,夺门而出,父母叫也叫不住。 这时,现场上穿红戴绿的人早已围了一大圈,热闹非凡。 玩车轮秋者多是青少年,少数上了年纪的人偶尔也玩一会,多数人只当观众。玩到尽兴时难免有恶做剧,有一次竟把两位老人抬上了车轮秋。主要是有人想捉弄一位性李的老人。此老身体好,说话玩世不恭,还有清朝遗风(到七十年代了还舍不得剃辫子),另一位老人只是随便拉来陪场的。对待他们比对待青少年要严苛多了,顺转完还要背转。李老汉在转动中掉了帽子,果然露出一根细辫子,辫子随风飘扬,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叫:才有了笑点。观众的叫声几乎连成一片,直到老人连连求饶为止。一番下来,人已无法站立,呕得上气不接下气。有人还叫辨认南北,怎能回答上来?李老汉出尽洋相,众人笑破了肚皮。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李老汉的棋友导演了这场闹剧,局外人当然不敢这么做。这是春节中最精彩的一幕。玩兴之浓,场面之热烈,现在村子里恐怕不多见了。 正月十五这天还要美美玩上一天,随者天气转暖,农活趋紧,才告结束。 记忆中大年每一天都格外美好,或阳光明媚或雨雪新霁,不知不觉已看到迎春花俯下身子向人们微笑,水泉边也有零星冬花与蜜蜂偷偷约会,这情景预示着春耕生产即将到来。 乡村本来不缺热闹,春节是农人一年最舒坦的时光,车轮秋则把人们的喜阅推向了高潮。 2021.2.2.
简历:刘润录,清水县人,文学爱好者。《天水文学》创刊以来,受到了很多作者的支持和鼓舞,在这里,我们回忆父母恩情,用文字梳理过往的点滴,抒发乌鸟反哺,欲养不待的感慨,孝道成字,总能令无数读者感叹悲伤,无限触动;在这里,我们也常道古说今,说家乡奇人奇事,一方水土,养育子孙万代,也埋藏着无尽的文化瑰宝,等着我们去挖掘和发扬光大;在这里,我们寻找着生活中点滴美好或忧思,情思入笔行,天南地北,海阔心驰,沉下心来,忘掉一切羁绊和烦扰,一起畅游精神星空,一起璀璨于真情的旷野!
天水之间,光影之下,我们携手走来,助力文学之梦,编织文化新图。天水文学,与您同行!912766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