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江山散文|饺子



一顿饺子,在曾经的苦日子里,是奢侈的想法;在今天,一顿饺子,平平常常。对比起来,太多的伤感,太多的感慨。写下曾经有关饺子的故事,记下时光里关于饺子的模样。
shanwen
饺子怀才抱器
一  我喜欢这句话:人生的滋味,原不过了一碗人间烟火。母亲曾说,过年的美都在一顿饺子,饺子和过年,在我的生活观里,原本是相同的概念啊。  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在胶东半岛,这句话应该这样说,不能前后颠倒。前句是为好吃的饺子做的铺垫和起兴,吃饺子才是人们的最大向往,尤其是在那个吃不饱穿不足的艰辛年代,吃一顿饺子太奢侈,也太令人向往。  饺子,意思意思。这是什么意思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大年初一才可以吃上一顿名正言顺的饺子,穷困始终把饺子挤出人们的口舌之外,而过年吃饺子是老辈子传下的迎年习俗,又不能不包饺子,但饺子的成色与内容都大打折扣了。记得,我母亲拌着白菜饺子馅的时候总是念叨着“饺子饺子,意思意思,有点意思就行啦”,无奈,也有抱怨,也有自我安慰,当然更多的是谅解,谅解这个贫穷日子,因为父母知道,跟苦难的日子抱怨甚至发狠,都是无济于事的,甚至会惹恼了主宰穷人生活的神,而遭到报复。我喜欢看父母用筷子在瓷盆里搅拌馅儿,白花花的白菜末,零星地散着几片碎碎的猪肉腥子,那年岁,吃肉是一种大奢侈,像我们家,没有劳动力,到年底,还要欠生产队上的口粮钱,欠账上的数字每年在递增,父亲等年底分配余钱的社员走了,低着头,垂着眼睑,轻声问会计,累积到这一年,是多少数。其实,父亲不问,会计也知晓他的来意,总是充满同情地说,义叔啊,又多了一点点……其实,会计也不敢说出那个数,数字再大也要往小里说,生怕父亲扛不起这些天文般的数字,因为我才十岁出头,改变家庭现状,尚需时日。因此,吃饺子简直就是罪过,是“铺张”的代名词。  父亲常年疾病缠身,每到年关,母亲就把积攒下来的鸡蛋拿到集市上卖,因为价钱好,一把鸡蛋可能多卖个一两毛,她回家常说,握在手里的感觉是票子厚了,但年底花销也大,年关了,她还是按照父亲的意思,割回三斤猪肉,用不着计算,我们三口人,每人一斤肉,这个数字可以记取一年,有着“朱门酒肉”的富足感,似乎这一年都是有肉吃的日子,嘴唇都是油浸浸的。想象力使人的味蕾并不感到匮乏,真想不到,猪肉可以在人们心中这样发酵着生活的意义。  记得有一年,队上突然于年前二十九宰了几头“出过劲”的老母猪(屠宰场拒收),按户口分,每人三斤,哇!这是怎样的待遇啊,管它公猪母猪,肥了都是肉,吃到嘴里,谁分得出公母雄雌,就像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典哥借机发挥的那样,“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没读过书的乡邻,光知道羡慕青年人出口成章,哪懂得是在调侃啊。那年过年,母亲在父亲的怂恿下,狠狠心,剁了有2斤多母猪肉馅。母亲双膝跪在炕上,撅着屁股,一会揉面团,一会拌肉馅,嘴里嘟囔着,今年管儿的够,让儿香死,油死,撑死……“死”字在那时并不忌讳,反而可以体验出肥甘轻暖的优越,更可发泄母亲对穷困的调侃,满足儿子改善生活的欲望。父亲听着也哈哈大笑。母亲走了那年,父亲落泪说,爹没能力给你妈妈吃一顿像样的好饭。我想,应该是也包括过年吃饺子的事吧。那些年也有素馅饺子,素馅,是凑合着吃一顿饺子,真是徒有其名啊。那不是一种生活健康饮食的追求,而是难以言说的寒酸啊。  其实,饺子馅儿拌好以后,应该马上包饺子,不然馅儿控出了水分,包起来饺子皮儿就不好咬合于一起了。而母亲还是坚持着看,她说,妈包饺子的本事可大了。其实,她是在欣赏自己的杰作,这是颜色的大餐啊,怎么舍得包进皮儿里呢。白菜的白,韭菜的绿,生姜的黄,还有猪肉的红,这才是五彩缤纷,这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斑斓色彩啊。把色彩包进饺子里,把一份好心情包进饺子里,把感恩生活的态度,也包进饺子里。  饺子的“内容”不咋地,可父母尽量在饺子的面相上下功夫,用现在的话说,是给饺子“作秀”,我曾经嘲弄我们家的饺子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母亲包饺子,馅儿装得不多,总是在饺子皮咬合处捏成细细的褶儿,褶皱如花,饺子熟了盛到瓷盘里摆开,就像一朵朵花儿在盛开,母亲若是高兴了,就再捏一层皮儿在饺子周围,做成玫瑰花瓣的样子。父母顾不得开玩笑,说什么相爱的情话,有时候看着发笑,或许他们的内心此时就在表达着爱情,因为妈妈的眼睛里蕴含着羞涩……  母亲有时调侃父亲几句,然后脸上堆着笑,一年的愁苦,被母亲一笑消解了,包饺子时,常听到父母爽朗大笑的声音。  或许,这是他们在表达对岁月的敬重,以如花的心,供奉着他们的日子,再贫穷也不能败坏父母对生活的信心。  盛饺子馅儿的瓷盆空了,油浸浸的瓷釉上,还粘着油腥子,母亲舍不得,总是用饺子皮擦拭几遍,然后将两个饺子皮叠放一起,捏好四边。这样的饺子都是母亲吃的,她不让我吃,说,妈不喜欢吃馅儿,就喜欢吃水煮过的面花儿。母亲说的是违心话,我明白,她不想让我和父亲受一点委屈,把个大的饱满的饺子夹给我们父子吃,这是母亲的一片深爱家人的心。如今每当想起,心中凄然,嘴上要轻唤“妈妈”两个字。  
二  父亲闯荡朝鲜,开过小饭馆,包饺子的手艺也很好,他曾教过我,饺子皮里要撑满满着,拇指夹住皮儿一挤,手掌肚儿跟进上提,适度挤紧,把个饺子肚儿挤紧,落在空着的手心里,然后放手,圆圆的饺子,好像扇动着猪耳朵一样,饱饱的肚子,快挤爆了似的,父亲说,这是“元宝饺子”,我明白父亲心中所想,是希望日子里突然有天降馅饼的侥幸,希望日子里有的是钱财,但他一生没有挣多少钱,他没有赶上很好的时代,也只能象征性地表达着自己的愿望。  饺子里包上钱币、大枣,胶东人家户户如此,这个习俗延续至今,记得父母对包饺子包钱包枣并未有多大的兴趣,父亲说,年年吃出钱币,咱家也没见个钱;年年吃出枣,也不见得日子怎么甜。是啊,这些愿望在一次次落空之后,父母已经失去了希望,失望总是在这样的仪式下产生,不想放弃。所谓生活的仪式感,只有在红红火火的日子里才顾得上,才能实现,否则都是自讨无趣啊。  让我记忆铁牢的是那年母亲包了两样颜色鲜明的水饺。母亲一贯是节俭的好手,这也是艰难日子让母亲不得不那样,每当想起贫穷年代的那些往事,我都经不住流泪,太多的苦难给了我们的父母,来不及哭诉,父母就那样仓促地走了。母亲用头箩面给我和父亲包饺子,而自己却用麸皮面给自己包饺子,这种面不劲道,颜色是黑的,包的时候看不出有太大的异样,熟了以后,才黑白分明。母亲吃着黑面饺子,我想夹起几个放进自己的碗里,母亲不允。她说,过年了,门上贴红对子,妈吃黑饺子,口味好,五颜六色,色相也好。母亲总是往好里说日子里的事,无论怎么寒酸,她都笑脸以对,这种生活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不挑食,会将就,不抱怨,知感恩。  吃饺子,懂母亲的心思。现在,在厨房打碎一个盘子一个碗,那叫“碎碎平安”,往吉利上说,绝不因碎了器皿而懊恼,过去太穷了,母亲可不舍得打碎一个碗一个盘,双手捧住,可结实了。但下饺子捞饺子出锅,总喜欢用筷子扎碎几个饺子,不叫“碎了”,坐到炕上,笑嘻嘻对着父亲说,“挣了”(有破碎的意思),就是饺子爆肚了,破皮了。父亲无言。母亲的声音是战战兢兢的,丝毫没有什么底气。“挣”了什么?“挣”了多少?那年月,我家的日子最忌讳“挣”这个字,母亲的愿望,是胆怯地说出来,真的是为难了我的母亲啊。我常想,母亲若还活着,她一定会有说话的底气,喊那个“挣”字,一定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父亲常“骂”母亲是“天生的亏嘴”,什么意思,我估摸着是责怪母亲不能一次吃个够,亏了口舌之欲。母亲吃饺子,都是让我们“使劲吃”,有时候饺子不多了,她还是留下几个,第二日熥了吃,母亲说,熥的饺子真香。现在想来,母亲应该是想让吃饺子的香延续到第二日,一直香着那口铁锅啊。人间烟火里,有着太多我们尚未读懂的东西啊。  小时候,不懂事,曾嫌过年的饺子馅儿里的猪肉少得可怜。父亲说,白菜饺子,吃的是个年味,不在乎肉多肉少。顿一顿继续说,白菜,百财……他在炕席上写着“百财”两个字,白菜馅才有这个意思,猪肉馅的,哪有啥意思啊。  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对日子不要太多的抱怨。父亲的话很深刻啊。    三  七十年代末,母亲去世了,父亲也重病缠身,1980年的寒假,父亲教会了我擀面条包饺子,他说硬面面条软面饺子,会和面,懂得软硬,那才是真的会做饭了。这些话,看似是指导我去做面食,不如说是教我做人的分寸啊。软硬的矛盾,在善于调和转化的人那里,就是一种得体而有意思的拿捏。从那时起,我曾决心尽孝,默默许愿,一定要父亲吃上儿子在过年时亲手包的饺子,大孝就是饺子,这是我的孝道。可是,子欲孝而亲不在,那年夏,我毕业了,可父亲也随着我把毕业证书放在他的怀里的时候,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哭喊着,包一顿丰盛的水饺孝敬您!这个声音还是没有变成现实,父亲没有吃上儿为之包的饺子,默默地离开了,但留给儿子一份谋生的理念,练就自己的手艺,吃上自己挣来的饭。  手艺上身却不压人,我会包饺子,赢得了前来看我这个姑爷的女人们的赞美。婚前有趣的故事,至今成为最美的回忆。和妻子“过目”(双方见面,相亲),妻子的母亲要包饺子,我便坐在炕沿上熟练地包起来,村子的女人跑来看女婿,见我包饺子,啧啧地称赞起来,不久,村里就传开了,说我是大厨,会包饺子……  其实,我很乐意接受“大厨”这个称呼的,我想起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若烹鲜,我是教书人,教书也若烹鲜,能够做好一锅小菜,上好每一堂课,那就是合格的“大厨”啊。  我们的婚姻没有波折,因为一顿饺子,我们顺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每当想起这段事,妻子总是嘲弄一番,我却感到自豪,岳母曾经说过,会包饺子的男人,才是懂得烟火气的人。岳母的评价,也是我们从此以后过日子的动力,绝不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用双手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四  现在,日子好了,吃饺子不再是奢侈得要命的事儿了,所谓的家常便饭的内容也在变。退回三四十年,在家吃饭,包饺子可不叫家常便饭。如今,谁也没有把一碗水饺看作玉食锦馔,也就是普通一饭而已。吃饺子的频率,在我家那是爆发性增长,动不动就包饺子,除了爱吃,还有很多讲究。  最讲究的是饺子馅儿。我们家喜欢吃白菜猪肉馅水饺,味道纯正,以为冬吃可御寒,香气可以赶走寒气。冬天里也喜欢包萝卜丝水饺,但馅儿必须是黄海产的鹰爪虾仁,否则,当地人说不“出鲜”,也就是口味不地道。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人们可以挑剔,不怕做不了,就怕想不到。萝卜丝吸海鲜,虾仁不能切碎,大虾仁儿蜷曲在饺子皮里,咬一口,好过瘾,虾仁饺子不怕大,当地还有专门做虾仁饺子的店铺,门厅热闹,络绎不绝,很多人,一周不吃一次虾仁饺子,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了,嘴里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春节一般处于“春打五九尽”时,到正月十五,外面是暖暖的小阳春,沟边向阳处已经爬上了荠菜的影子,深绿色,影绰绰,驱车挖上一阵子,保准足够正月十五的那顿饺子。荠菜馅水饺,更喜海鲜,胶东人多是年前就准备好虾仁,放进冰箱,当然近年海鲜市场更会照顾顾客需要,十五前,沿街就有叫卖虾仁的。吃着荠菜虾仁水饺,咬一口,满满的都是春天的滋味,吃的时候,就开始了春色的话题。“呼子来包荠菜花”,那是包一份顽皮和快乐;可别怠慢了山野里的最先点绿的荠菜,“零落东风荠菜花”,我笑那东风不经意;莫等“野田荠菜花如织”,趁着绿色正点点如繁星,此时的口味那才叫一个鲜。汪曾祺在他的《故乡的食物》里说,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得补充一条,在胶东,荠菜包饺子,更是一绝。半岛有半岛的风情,无论什么节日,都要包饺子,当然迎春饺子更要好好地包,美美地吃。已经形成的胶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并且更精致,更丰厚了。  我常想,为何前些年,“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没有出现,哦,原来是这个时代的深情呼唤啊,我们的舌尖从来都是有着期待,十分挑剔的,但在穷日子面前,我们得隐藏了自己的饮食欲望啊。前些日子听朋友说,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播放过“胶东荠菜饺子”这个专题,我正用天猫机顶盒回查,不想错过电视上的这顿饺子盛宴。  饺子,没想到,对于孩子们考试,也有着祝福的意义,何时产生这个意义,谁赋予的,这都不是很重要了。我妻子包饺子总有讲究,例如最近,赶上外孙的考试季了,这不,昨天大外孙期终考试,晚上就包饺子,拍照,发微信圈,在照片下,妻子还要找我润色几个合适的字,无非就是祝愿外孙考试成功之类的俗套话,但作为长辈的一份拳拳之心,就是俗了也生动,我也被妻子的“饺子情话”感动了。  我曾经记录一年可以吃几顿饺子,这样的事,可能亘古未闻啊,2019年,我们家曾经吃了106顿饺子,差不多三天一顿,腻歪么?厌倦么?不!只是饺子的味道不是那么强烈了,吃饺子的欲望不再那么强烈了,喜欢饺子,依然如故。  胶东人喜欢吃饺子,即使没有菜肴,照样可以喝小酒,嘴里说着吉利话:“饺子醉酒,越吃越有。”生活的情调并不因为吃食的丰寡而变化,有爱生活的心,粗茶淡饭都是满满的滋味。  吃饺子成家常便饭,饺子成为一个时代改变的记录。小小的饺子,可藏匿着苦痛,也可包住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  有滋味的人生,无论吃多少顿饺子,每顿的感觉都不应该雷同,就像品一壶茶,每一壶茶的口感都不一样,饮食是关乎心情的,是与故事有关的。记得章太炎妻子汤国黎有两句诗:“若非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我曾经仿句道:“若非胶东饺子好,此生何必恋荣成。”(荣成是胶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的小城)荣成的水饺,在胶东首屈一指,因为饺子皮里包裹着我更多的乡愁亲情。  散文家汪曾祺说,生活的好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我爱美食,我爱胶东饺子。
【编者按】水饺是我们的传统美食,在我们北方不喜欢吃水饺的人几乎没有,我想,每个喜欢吃水饺的人,对水饺的切身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经历的时代不同,老年人和年轻人更是有着不同的感受。即使有感受,但你不一定能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今天读怀才老师的《水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出生在贫瘠的山村,父母都是本分的庄稼人,一家三口过着清贫的日子,在那个年代能吃上顿水饺,也只是年节才可能实现的事。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验讲述自家吃水饺的曾经发生的难忘故事。(一)过年吃饺子是老辈子传下的迎年习俗,再穷也要想法吃顿饺子。因为穷,吃饺子只能意思意思,吃个够是没有的。过年,饺子馅多是白花花的白菜末,只有零星地几片碎碎的猪肉腥子,能吃上肉就是一种大奢侈。当年作者才十多岁。父亲常年疾病缠身,干一年活生产队分红总是每份,母亲每到年关,就把积攒下来的鸡蛋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钱,才能割上几斤肉。有一年,队上过年宰了几头“出过劲”的老母猪,按户口分,每人三斤。母亲在父亲的怂恿下,狠狠心,剁了有2斤多母猪肉,母亲双膝跪在炕上,撅着屁股,一会揉面团,一会拌肉馅,嘴里嘟囔着,今年管儿的够,让你香死,油死,撑死……。在作者印象里,母亲最会包水饺,只要包饺子,就变着花样做,虽馅是最普通的,总是让家人高兴,给家人带来喜庆。(二)父亲闯荡朝鲜,开过小饭馆,包饺子的手艺也很好,曾亲手教作者包“元宝”饺子,希望将来能有钱才。饺子里包上钱币、大枣,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吃水饺吃出钱币,说明能发财,当年父母并不多感兴趣,知道是不可能的。有一年,过年母亲包了两样颜色鲜明的水饺,母亲用头箩面给我和父亲包饺子,而自己却用麸皮面给自己包饺子,这种面不劲道,颜色是黑的。每逢想起来,就让作者痛哭流泪。现在,在厨房打碎一个盘碗,那叫“碎碎平安”,往吉利上说,绝不因碎了器皿而懊恼,过去太穷了,母亲用盘子碗时总是双手结结实实捧住。捞饺子出锅,总喜欢用筷子扎碎几个饺子,不叫“碎了”而是挣钱的“挣了”,因为这样图吉利。父亲常“骂”母亲是“天生的亏嘴”,因为包子有少,母亲总是让父子吃饱吃好,自己却找理由宁愿少吃不吃。(三)七十年代末,母亲去世了,父亲也重病缠身,1980年的寒假,父亲教会了作者擀面条包饺子,说硬面面条软面饺子,会和面,懂得软硬,那才是真的会了。这其实是教会了儿子如何去做人,掌握分寸。儿子也默许尽孝,自己挣钱了能让父亲吃上一顿自己包的饺子,结果没有等到这一天,这给作者留下了一生难以释怀的痛。因为会包水饺,这也让作者很顺利的赢得了爱情,因为岳母喜欢勤快会做饭的姑爷。(四)现在,日子好了,吃饺子不再是奢侈得要命的事儿了,而是,的的确确成了家常便饭。现在吃水饺,不但讲究馅的品质,而且要变得花样吃,想吃随时吃。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还可以到田野挖荠菜来包水饺,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对比过去就是新旧两重天。以前包饺子里面放钱币,是祝愿发财,现在吃水饺更是具有祝福的新意,譬如作者的外孙考试,就头天晚上妻子包水饺,就是祝福外孙考个好成绩。在作者看来,吃饺子现成了家常便饭,饺子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时代改变的记录。有滋味的人生,无论吃多少顿饺子,每顿的感觉都不应该雷同。这篇散文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于家人从贫穷到富有的的历史变迁中,吃饺子的酸甜苦辣,通过饺子的故事,重新回味了父母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以及儿子对父母没有尽孝的深深地亏欠和遗憾,表达了对父母的永久的怀念和爱。整篇散文,文字优美,真情故事娓娓道来,描写细腻,情节生动感人,以饺子贯穿全文,体现了贫穷年代对父母大爱的难忘,新旧对比,更是充满了对新生活满足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倾情推荐,美文共赏,分享精彩。【东篱采菊编辑:习之乐哉】
作者简介
怀才抱器:牟新才。生于胶东半岛一小山村,对山海有着特殊的情感。退休后,对文学有了依赖性,喜欢深度挖掘生活里的美,展现胶东半岛的地域美。曾创作两部网络长篇小说《婚姻之磨合期》《江湖不夺爱》。2018年7月注册江山文学,先后担任【柳岸花明】社团总编,【浪花诗语】社团副社长。2021年1月任【东篱采菊】社团副社长。创作文章350余篇,精品280余篇,绝品文章8篇。获得江山文学“绝品宗师”称号,其名入“名人堂”。曾多次在江山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江山文学十周年庆典征文”古韵《江山赋》一等奖,“十年江山情”征文一等奖,“江山人赏江山文”征文特等奖。
江山文学网
江山文学网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
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影视戏曲、电影剧本等。
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社团简介
社团:东篱采菊
社长:习之乐哉
成立于:2021-01-16
副社长:怀才抱器
副社长:李湘莉
社团总编:一文独秀
荣誉社长:孤独小男孩
荣誉社长:雨中太阳
常务社长:鸿鲲
执行社长:罗莲香
社团顾问:岚亮
社团顾问:金戈铁骑
特邀作家:篱边小筑
特邀作家:区永池
散文主编:罗莲香
散文主编:明月梅花
小说主编:一文独秀
诗歌主编:山春
诗歌主编:东辰
古韵主编:篱边小筑
评论部长:雪胎梅骨
监察组长:李湘莉
版务部长:金戈铁骑
微信推广部长:罗莲香
编辑:习之乐哉怀才抱器李湘莉罗莲香一文独秀孤独小男孩海涛天鹰鸿雁南飞水梦清荷金戈铁骑好运你我静雅东辰雪胎梅骨蓝色创想岚亮雨中太阳鸿鲲明月梅花冰山雪峰非语易之篱边小筑山春评论员:怀才抱器习之乐哉李湘莉一文独秀罗莲香孤独小男孩金戈铁骑雪胎梅骨鸿雁南飞水梦清荷静雅东辰海涛天鹰好运你我蓝色创想岚亮雨中太阳鸿鲲明月梅花冰山雪峰非语易之篱边小筑晚秋飞雁山春
宗旨:志同道合者合力搭建一处桃花源式的文学社团,拒绝世俗的喧嚣纷扰,追求丰富的审美境界,精心打造文学的浪漫谷,志存高洁,情调唯美,渴望达到与时代精神吻合的文学臻境。古有东篱采菊的陶渊明,今有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引以为范,写意人生。期待投缘的作者加入这个团队,创作精品文学。
论坛:东篱采菊论坛,诚邀志同道合者、管理者、编辑、作者加入。社团文友群QQ号码:902924195
制作:依是幽兰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