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风雨六和塔/李端芹

大年初一的杭州,烟雨迷蒙,天气微凉。位于之江岸边的六和塔,巍然耸立,似乎在讲述着过往的故事。驱车从余杭至之江,约四十分钟,过钱塘江大桥,一座高塔映入眼帘,那就是杭州胜景之一的六和塔。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又名六合塔,始建于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塔基原址系吴越王钱弘俶的南果园。钱弘俶舍园建塔原为镇压江潮。远观六和塔,如一巨人矗立在之江岸边,整个建筑占地约亩余,塔外各层檐角挂有铁铃百余只,微风荡过,泠泠作响。
此刻,淫雨霏霏,江雾蒙蒙。随游人入塔,塔内楼梯狭仄,地面阴暗潮湿,扶梯而上,如螺旋升空,越往上,楼梯越陡。攀至七层,顿觉两腿无力,致大汗淋漓,再无心向上。近观,整体塔高近60米,内部塔芯为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有花卉、飞禽、走兽、仙子等,惟妙惟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令人赏心悦目。乾隆皇帝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历历在目,触摸塔身,似乎和历史融为一体。缘塔窗俯视,远处风光尽收眼底,钱塘江如一大大“之”字,折而向东,烟波浩渺,点点帆船,遍布江面;青山逶迤,楼宇林立,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钱塘江大桥就在眼前,触手可及。登斯塔也,则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六和塔历经千年风雨,命运多舛。据史料记载,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赞宁两禅师建议,在此建九级高塔以镇江潮,取佛教六种规约命塔为六和塔;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因兵火被毁。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改六和寺为开化寺,亦用寺院之名而易名开化寺塔;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智昙禅师重修,改九层塔为七层塔;隆兴元年(1163年),重建六和塔,共七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塔遭破坏,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规模修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李卫再作大规模整修,历时两年建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塔遭兵焚,外廓木廊损坏严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再作大规模修缮,重建十三层木檐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塔外木构檐廊十三层。外二层为内一层,六层封闭,七层与塔外相通,形成明七暗三的独特构造,至此,六和塔建筑风貌基本定型。
2000年初,钱江管理处曾对六和塔景区进行亮灯工程建设,并于当年国庆期间首次亮灯。每至华灯初上,六和塔犹如一件透明的工艺品,从里到外流光溢彩,点缀着美丽的天堂城市。
目前,以六和塔景点为核心,杭州市政府投资打造出一座六和文化公园,文化遗存甚多。园内,明代石刻镇海神像栩栩如生;南宋“救赐开化之寺”石碑以及清乾隆皇帝游塔时手书的六和塔塔碑古朴文雅;六和塔塔底宋隆兴二年(1164年)敕赐开化寺尚书省牒碑以及面北壁龛刊明代线刻真武像神秘莫测。六和塔内有数百块砖雕,每一块都是镇塔之宝,价值连城。六和塔内乾隆御碑,更是引人注目,此碑记载了六和塔的兴衰史,以及乾隆游历钱塘美景的切身感受;碑高4.35米,宽1.5米,字迹清晰可辨。六和塔内铸像是南宋开化寺主持—智昙大师,是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此塑像,以供后人瞻仰。
此刻,日出而林霏开。山林茂密处,传来“咣咣咣”的钟声,余音袅袅,似天籁之音。经打听,原来声源来自于塔后山坡的六和铜钟,循声攀援而上,一口铜钟悬挂在空,一香客正在用力木槌撞击大钟,发出“咣咣咣”的响声,近看,此钟高近一米,每年除夕,游客络绎不绝,来此敲钟祈福,浑厚的钟声,如晨钟暮鼓,响彻天宇,摄人心魄。
走出六和塔,仰之,庄严而又雄伟,有拔地参天之势。六和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元朝诗人白廷玉《同陈太博诸公登六和塔》曰“烂烂沧海开,落落云气悬。群峰可俯拾,背阅黄鹄骞”;张仲举诗云“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潮落远沙群下雁,树彀高壁独巢鹰”。1959年,郭沫若也曾登上六和塔赋诗一首,诗云:“登上六和最上层,钱塘江畔岭纵横。千年胜迹垂千古,百代游人尽百生。木筏联铺津浪阔,铁桥飞渡堑云平我来适见车轮过,俯听晴空霹雳声。”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过六和塔前江亭小憩》:
断岸孤亭日暮时,栏边聊试葛巾欹。
偶观挂席乘潮快,便觉悬车纳禄迟。
痛饮相如无奈渴,清言叔宝不胜羸。
年来亲友凋零尽,惟有江山是旧知。
关于六和塔的传说也有不少。据《水浒传》记载,此塔乃梁山泊英雄花和尚鲁智深圆寂处。梁山归顺朝廷平定辽国后,鲁智深重上五台山谒见智真长老问询前途,智真长老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鲁智深果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钱塘江潮信大至,鲁智深想起长老之言,问明“圆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坐,圆寂而逝。
据说,景阳冈打虎英雄武松后来也老死于此,武松在征讨方腊的战斗时,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 后班师时武松拒绝回汴京,在六和寺出家,被封为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以终天年,最后以享年八十善终。至今,塔内还留有鲁智深和武松的画像。至于两位水浒英雄是否真的在此圆寂,咱不必去追究,但至少说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敬仰吧,历史本该如此。
作 者 简 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中学高级教师。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那飘雨的日子》。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
关注微信公众号jgyxcpt
品读中国最美行走散文
投稿请附件发送个人创作简历和近期生活照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重要提醒:请按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附件简介和生活照片。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征文信箱:289341034@qq.com
(2021年赛事)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稿启事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圆满结束!(后附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