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孟金根散文|清明话青团

↑点上面[南湖文学]蓝字丨关注南湖文学宗旨:打造最纯净的文学平台、营造最温馨的精神家园。
孟金根散文|清明话青团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作者简介:孟金根,一名退休的小学教师,平时喜欢写写随笔,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已开心,仅此而已。
清明时节青团香。 青团,又名艾团子,旧时称“粉团”,因其色泽碧绿、生青,故名青团,我们乡下俗称青团粑粑。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我们乡下家家都会做青团,虽然做得不会太多,一般是一到两蒸,但做是必须的。街上的糕团店里,到了这个时间,也都会有青团可买。清明又为寒食节,是有历史渊源可寻的。两千多年前,晋文公重耳火烧绵山,误杀功臣介子推和他母亲,追悔莫及的重耳下令在他们的忌日禁止开灶用火,“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全国寒食三日,是为寒食节。 寒食节与青团的联系始于何时,没有史料可考,但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枊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里面已描述有“青团”。足见在唐时,清明节食青团已有此俗。
青团原先是祭祖用的冷食,清朝文人徐达源的《吴门竹枝词》道“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现在却成了人们的时令美食。留在记忆深处的青团,碧绿油青,糯韧绵软,是大人祭祀祖先,祭奠亡灵的必备之供品。清明祭祀用的青团馅都是甜的,有豆沙的,有芝麻的,其寓意大概是要告诉亲人的在天之灵,在世之人的生活是甜蜜的、幸福的,亲人可以安息。清明时节,不管是春雨纷纷,还是清明朗日,人们都要上坟祭奠先亡人,供上酒菜、青团与粽子,焚上香烛、锡箔、纸钱,除去坟头杂草,掸去墓碑尘埃,以告慰亡灵。乡下有个“抢粑粑”的习俗,就是这些青团粽子,放在坟头,允许小孩子们抢食,而且一定要让小孩抢走才算是吉利的,如果没有小孩抢,也要扔在野外。因此,每当埭上有这样的上坟,我们几个小孩总会跟在上坟人的后头,等他们仪式结束,就蜂拥而上,把这些青团、粽子抢个精光。如果有人没抢到,懂事的会分给他一些。现在这一习俗只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存,现实已不再见到了。
做青团粑粑,需要加入“草头”。有些地方用艾草,我们这儿 “草头”与众不同,是用南瓜叶和着生石灰腌制而成。因此,青团的颜色格外青绿。女人们在南瓜长叶到非常茂盛的时候,把嫩的南瓜叶摘下来,洗净后摊于蚕匾里,放于门前的场上稍微晒一晒,再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沥干后放进粉桶里,将生石灰粉末均匀的撒于叶片上,并不断地用手揉搓南瓜叶,直到生石灰与南瓜叶完全融为一体,只见绿色不见白,再把它放进洗净的瓮里密封保存。第二年清明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做出富有生命力的绿色青团来了。做粑粑时,把腌制好的烂而软的绿色的南瓜叶,从瓮里摸出来,用清水洗去石灰浆,揉进放入糖的米粉中,拌匀,再揉成面团,让这南瓜叶与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做好的未蒸的青团,有些青,有些白,甚至有点灰。直到经过高温的锻造,它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整个团身如翡翠珠球,没有一点杂色,如清明一样的纯粹,鲜亮!现在做青团的人家是越来越少了,然而村里倒很重视这种传统文化,每年清明时节,都会组织与青团有关的活动。让青团从祭品的身份渐渐化身为春季的使者,时令的美食,让其成为清明的文化符号。
南湖文学文学总顾问:吴顺荣 责任编辑:青峰
音乐总监:格格
文字排版:汪垚卿 吴敏
页面制图:小鱼
平台推广:李远鹏
编辑微信:nhzc991
投稿邮箱:1097100585@qq.com
真情温暖你我
文学点亮人生
微信:nhwx990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